APP下载

对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12-29崔泽鹏

成才之路 2011年4期

  目前,中学作文课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怎样医治和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痼疾?要想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
  (1)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与不少语文教师谈起“作文课教学目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愕然。大家的回答是:中考、高考怎么出题,我们就怎么教。于是,练习考题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切。
  (2)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每学期小考、中考、大考、抽考、练兵考、模拟考、乡统考、县统考、市统考、校联考……简直铺天盖地。限定时间,规定题目,评判分数,排列名次,张榜公布,真是“考考考领导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写作本是一门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并在高度心理自由和相当兴趣化的境况下循序渐进、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如此以“考”代“练”,违背认识规律,收效甚微。难怪有人喟叹: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能有几人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3)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应试教育”把作文教学中的猜题押宝现象推上极致。教师如此,学生如此,领导如此,上下左右无不如此。笔者曾听过一位县级教学能手的作文课教学经验介绍:作文命题具有循环式的规律性,只要按他的要求去做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往而不胜。如此高论,如此引导,作文教学不误入歧途,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4)“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可以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其表现是教师手懒,而学生则如磨道里的驴听吆喝,毫无主动可言,更无创造可说。据笔者调查,近几年“教作文不作文”的现象已成风气。教师把题目像贴膏药一样给学生向黑板上一贴,万事大吉,至于学生写孬写好,就是另一回事了。学生呢,“要说作难也不难,不抄就编,三下五除二就玩儿完”。而若有好事者,要与学生一同“下水”,或者真的不时有短文见诸报端,则定会十有八九引来非议甚至被冠以“不务正业”。若有学生不甘忍受“应试教育”的“爱抚”,或博览群书,或发起各种名堂的文学社,那就更是祸事了……
  (5)以迎合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过去科举考试是老八股,后来曾出过新八股,现在又有“考八股”。笔者听过许多写作课教学高手的观摩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战时”的几十分钟内写出让阅卷人喜闻乐见的文章,也就是要搞“迎合”。情,由心而发;文,感事而作。真正的好文章是在“忘我”的情势下创作出来的。如此教学,说小了是误人子弟,说大了就是误国误民。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说出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请“导演”务把“主演”推上台。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也就是主演们如何动作。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个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他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的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那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中学作文课教学改革应该怎样入手呢?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古人云:“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感受写作的甘苦中去把握写作课教与学的诀窍,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练字、练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为笨拙的限制主体创造力的做法。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
  总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工作。
  (通渭县华家岭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