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两点思考
2011-12-29叶范港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已成为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须从两个方面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人都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这样就优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一般来说,物理学科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物理的研究方法、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编写的线索。例如:《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二、三章的知识体系以牛顿的定律为核心,力、物体的运动作为预备基本知识。在学习的开始,教师可将自然界变速、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具体实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与初中的匀速运动相比较,从而得出这些运动更复杂的特点,进而形成复杂运动、探索问题原因、力(基本知识)、运动(基本知识)的思路。课堂教学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发现运动的本质,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和探究,进而热爱研究学习,并会产生浓厚的探求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一种发明创造或重大发现都不能受原条条框框的束缚,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就要大胆遐想,善于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书上写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那样,学生即使能考高分,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让学生在联想中发现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管学生的水平的高低,也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实际意义,我们首先应给予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边来推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后者却能改变?还有,为什么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
综上所述,在日常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使教育教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东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