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2011-12-29吴英华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采用故事方式提问:猴妈妈给小猴分西瓜。猴妈妈分给猴哥1/3个西瓜,分给猴弟弟2/6个西瓜……猴妈妈话没说完,猴弟弟大叫:猴妈妈分得不公平!同学们评评理,猴妈妈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学生心中疑问:猴弟弟是否真的分得少?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就能主动探索新知识,学习积极性就高涨了。
二、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各个环节,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准备好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等,引导他们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画、剪、拼、说等方式,眼、手、脑、口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参与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怀和鼓励,尽量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多给他们发表议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多关注这些孩子,使他们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摸球游戏时,我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盒子里放9个白球、1个黄球,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人都参与摸球,让学困生先汇报摸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每个孩子在动手摸球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黄球个数少,摸黄球的可能性小;白球个数多,摸白球的可能性大。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困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置疑问难,提高探究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常常会提出问题。教师应善于运用比较、转化等激疑方法,努力创设情境,交给他们质疑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新授课结束后,我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有的学生说: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顿时争执起来,我没有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摆小棒。同时,引导学生分别用两根的和小于第三根,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的小棒摆三角形,从操作中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质疑,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为后继学习做了知识铺垫。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瓦房店市杨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