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之我见
2011-12-29张燕春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摘要:作文评语是老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
关键词:作文;评语;鼓励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在心灵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炼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与和谐发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
一、要以鼓励为主
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评:“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目光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泄地,无孔不入……”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
二、要加强情感交流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流淌,这就叫情感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互动式交流,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作文评语也应讲求艺术性
(1)语言清新。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遣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经常运用清新的语言,就不会给学生以“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感觉,反而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2)期待进步。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学生写作文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大多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的语句暗示学生,老师正期待他用行动来回答。
(3)心灵的回应。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的作文里也难免要出现一些错误、怪异、扭曲的东西,对学生写在作文里的不好的东西,教师也不能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该批评的还得批评,对谬误还要批判。但是训骂、责打是一种批评,入情入理地去说服,指出不足也是一种批评。前者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因此,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变得胆小起来,以后再也不会写大家不高兴看,但又是心里话的东西,从而导致他们离作文越来越远,那颗幼小的心也会离老师越来越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着眼于做人的引导,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调,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使他们逐步懂得作文既是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
总之,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不应该是简单的,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娓娓的交谈。因为,老师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沟通两代人的心音,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乐。而那些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诚挚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话,也许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整一生。
(陇西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