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立足于生活
2011-12-29叶仁飞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文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立足;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功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和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论和谐教育的话语正巧概括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及重要性。因为作文正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的,一旦离开生活,作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近年来中考作文讲究感情真挚,而真挚的感情多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思考。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提高,是综合写作能力中最基础、最关键的能力。如何立足生活进行作文教学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明确指出:“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通过观察不仅能积累搜集材料,更能够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作文正是学生这种认识和理解的综合体现。因此,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学生的作文才能写得更有独创性。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渠道:
(1) 直接观察生活的渠道。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用心感受,达到认识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均是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极佳者。社会上称得上能人的人,都是具有非凡观察力的人。作文要表现自己对社会人事的认识,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显然是写不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次,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等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进行观察。例如,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要求每人选定校内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定期观察写成作文。有位学生写出了《桂花树观察记》系列。第一次她写道:桂花树的嫩芽在阳光下,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阳光是多么地妩媚:那薄薄的轻纱,温柔地洒在初绽的嫩芽上,淡淡绿色牵引着人们。第二次又写道:教室里静得很,给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我向窗外望去,桂花树热闹极了,叶子明显增多了。绿叶随风舞动,天阴沉沉的,使那绿色显得有几分成熟、稳重。对于人事的观察也是同理,有位女生写了篇题为《目光不再停留》的文章:“升入中学,发现老师的目光不再停留在我这里,它开始悄悄滑过,而小学时,老师时时盯着我,很不自在。”最后写道:“也许,老师的目光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努力再努力,以便老师的目光从我滑过时才带有灿烂的笑容。”学校生活表面上看平凡单调,可是如果细细体会,也是其乐无穷。每位教师性格不同、教风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每位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与众不同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写老师,写同学、写师生,老师均及时给予肯定。学生的观察兴趣日浓,写作热情日高,写作能力也渐渐地提高了。
(2) 间接观察的渠道。通过教材、课外书报杂志、影视、网络等“窗口”观察生活。因为阅读不仅是中学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写作的另一重要源泉。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广。人生许多经验与认识皆源于阅读,即间接的生活认识。如果老师引导得当,学生“五官开放”,对所读的作品中描绘的生活情景能用心体会,产生共鸣,一样能观自然之天趣,察人间之万象,悟人生之真谛。实际上,初中生的大量认识生活的能力是从书本阅读这一间接观察所得到的,同时,学生还能从阅读中学到生活中无法学到的作文技巧。正因为这样,阅读对写作、对人生而言才有了更大的意义和更高的价值。
二、体验生活,引发感悟
所谓的“感悟”是指作者对生活有较深刻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思维的更为独特的理解,这是一个心物相生、交互融合的心理过程。如果说观察重在逻辑性认识,那么,感悟则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偏于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感悟生活,说得普通一些是指伴随着强烈情绪体验地思考生活。只有对观察到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作家创作是这样,学生作文也是同理。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生活呢?
(1) 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写作内容上,新课标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将学生的生活实践视为作文的源泉。教师应该让作文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灵带,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能开创作文教学高效之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使之由衷产生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二是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把学生个体的生命历程融入社会发展的现实轨迹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多为学生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活动,丰富其生活阅历。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要引导学生到野外走走,实地观察。如果条件不许可,哪怕在校园内走走也行,感受和体会季节变化的脚步,观察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再构思写作,文章才更鲜活,有生机、有真情、有个性。学习了鲁迅的《故乡》《阿长与山海经》,我们也可以开展影视人物评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他们有限的生活空间内挖一口生活的深井,解读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
(2) 在课堂创设情境,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对相应教学情境或教学事件的情感体验,并由此“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引生活入作文。例如,环境描写的习作课,教师可以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地球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片断,让学生尽情感受美好的音乐画面。之后,播放数组反映地球遭受破坏、环境污染不堪忍受的画面以及自然灾害画面(静音,隐去字幕),前后形成强感官刺激的对照。帮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以“保护地球”或“珍爱生命”为题作文。当然,情境创设要求突出事件或情境的遭遇性,要自然,要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内心触动;绝不能让人一望就知是“假”,是应景,一开始在心里就倦怠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情境的创设也是生活,要有生活气息。它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创设,决不仅仅是对生活情境或事件的简单复制,它对作文写作在内容或者主题甚至形式上有着一定的暗示与导向作用。有着生活气息的情境带着它强烈的暗示性与导向性,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走入生活,写作就成为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成为体验的一部分了。
三、提炼生活,书写情感
什么是提炼? 提炼就是指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字化体现,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不难,可要透过这一表面,看到一些社会及人性的本质,即主题升华,就不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文章,看来是写生活中的事,且语言优美,可又让人觉得美中不足的原因:没能捕捉生活的闪光点,缺乏整体构思。要克服这一难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去提炼生活。
生活的题材很多,如果我们侃侃而谈,想到啥写啥,写到啥算啥,完完全全地跟着感觉走,结果离题千里,不知所云。例如:一次“体育节”的作文,有个同学从早写到晚,很详细,很真实,可丝毫没有自己的看法、感受,令人读后觉得乏味。然而其中一个却以《感人的泪》为题,详细刻画了医务室里的情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得细腻生动,尤其是对泪水的细节描写更是有声有色,读后让人也不禁潸然泪下。有的被同学们团结、关心班集体的精神感动了,也有的为自己不关心班级一切而感到内疚、自责。一样的题材,一样的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主题突出的重要性。作文并非只写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也至关重要,只有彼此融合,才能使文章焕发光彩。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则享用不尽。”学生学会了提炼生活,让作文艺术化,也就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到:“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所以,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课堂阅读教学、校园家庭生活、民情社会动态入手,引导学生加强生活积累,重视观察体验感悟,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欲望。这样就能打破传统作文教学只重视怎样写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轻松愉快地走进自己作文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