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古典诗词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29郭选燕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摘要:许多年来,学生对作文“望文生畏”的现象普遍存在,每逢作文时,他们便搬出“一抄二套三胡编”的招式应付了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而古典诗词以其意境美、语言美、建筑美、音律美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范本。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古典诗词;写作教学;运用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幽深丰满的意境美,和谐优雅的语言美,跌宕起伏的建筑美,整齐明快的音律美,再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或状物,或写景,或抒情,或达意,都为我们学习语言提供了范本。写作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行为,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运用古诗文,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思维空间,我们的写作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一、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靠的是形象思维,要把文章写好,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必需的。它不仅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文采,而且对于描摹人物的心理,渲染环境气氛,展现人物性格以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想象的文章,就如一杯白开水,而没有想象能力的学生,是写不出富有文采的好文章的。所以,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做第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人物行为的想象,培养学生对环境、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以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时间的浸染、培养和熏陶。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多渠道的,而古典诗词深邃的意境无疑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渠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描绘,把学生带进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欲、创造欲。如,让学生在《山行》中体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在《小池》中静观“泉眼无声”“细流潺潺”的灵巧与清雅,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于《乡村四月》的蒙蒙烟雨中,聆听“子规声声”,体味稻田插秧的民风民情。沉浸在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中,学生必然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想象风格,这会为他们的写作打开思路。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何愁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
  其次, 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直接引导学生以诗入题,借助诗词当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染自己的想象能力。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浩渺的江水中,一叶孤舟渐渐远逝,只剩下蓝天碧水在天际间融为一体。这种深远的意境,电影画面般的动感和隽永的美感,引发出人们无限的遐思,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的教学目的就完成了一半。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只要我们善加运用,写作教学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借助古典诗词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锻炼学生的“炼字”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作本身是以语言为轴心的劳动。没有丰富的语言作基础,不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就不可能写好文章。因此,帮助学生储备语言,教会学生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规范学生的写作用语是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语言的来源也是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活中的语言是写作语言的基础,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精美,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有不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习语言的渊薮。因此,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古诗词,丰富自己文章的语言,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美化自己的文章,是我们写作语言教学的重点。拥有了这些精彩的语言,学生的文章会更富诗意,更具意蕴和灵气。如这样一段话:夕阳西下,红霞云涌,日如红玉,半隐半现于水天相接之处,放着朦胧迷幻的柔和的天光……这段文字富含诗意,但是却处处闪现着古诗词的影子,用语简练,意境优美。没有一点古诗词底蕴,是很难写出这样优美的文句来的。还有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这样写道:一夜醒来,推门远眺,一片姹紫嫣红扑面而来,“万紫千红总是春”,哦,春天了!多么富有激情、多么富有诗意和文采的句子。在这里,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使这段文字锦上添花。
  优秀的古诗文也是炼字的典范。古代诗人在诗词文字上的运用是颇具匠心的。如《泊船瓜州》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用得极妙,不仅形象地将春绿化,赋予其色彩的感染力,而且一个“绿”字,将江南染遍,让我们看到了江南之春的绿色的魅力。《小儿垂钓》中,一句“路人借问遥招手”将孩子用心钓鱼的神情写了出来,一个“遥”字,既表神,又表形,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古诗文的这种精确地用语数不胜数,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时,就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炼的语言,体会这种精炼语言的妙处,掌握运用这种语言的方法,天长地久,必将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又何愁写不出绚丽多彩的文章?
  三、借助古典诗词的建筑美,丰富学生写作的结构形式
  文章的写作需要一定的形式,优秀文学作品的形式往往给人一种整合的美感。教会学生结构一篇好文章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不少的学生在选材构思上并无大的问题,关键是结构形式不够新颖,影响了文章的感染力。古诗文一向以结构严谨而著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结构,是写作教学的一个最好的出发点。那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构思形式,必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启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第一句就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接着连发两句,奇思妙想顿时排空而出,接着又以“又恐”引起下文,陡然转着回到人间,构思奇巧,格调高妙。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则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十四个叠字开篇,将一种百无聊赖、恍然若失、寂寞清苦的情绪铺染开来,紧接着描写了凄风苦雨敲打着作者的心头,“点点滴滴”,让人不卒忍读。更让人心动的是,词的结尾,作者将自己的离乡漂泊之感,悼亡思亲之情,山河破碎之恨,一齐“涌上心头”,化成一个“愁”字,难能“了得”!这样的情感,这种奇特的构思所达到的感染效果,正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从《归园田居》中学习到陶渊明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高尚情操;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学习到杜甫宽广的胸襟;从“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中学习到王维热爱大自然,淡泊名利的气节;从《燕歌行》中学习到高适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气概;从《雨霖铃》中学习到柳永的离愁别绪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被诗人高尚的情操感化,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作品。因此,借用优秀的古诗文,分析它们的结构形式,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不同的结构形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必然会让学生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四、借助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以情动人”,文章没有了感情,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艺术欣赏价值。“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目的,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是要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作用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文章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没有情感的学生,也写不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是写作中的又一关键。
  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充沛,意境深邃,能够起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把古典诗词的学习作为教学的辅助教材,实在是涵养学生情感的一个捷径。让学生沉浸其中,认真学习,仔细体味,与诗中所诠释的情感同欢共舞,自然就会产生许多复杂的情感。在岳飞的《满江红》中体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志豪情;在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感受诗人的高傲人格;在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品味离别之苦;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俯仰天地,澎湃自己的激情……这些富有人间浓厚的情感的诗词佳句,激荡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他们对美好情感的认同,萌发出对祖国,对人生,对生活的密切关注,并逐渐形成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也许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热点,进而抒发出他们对生活的各种思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又何愁没有情感呢?
  总之,古典诗词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泛的思维空间,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沉浸其中,含英咀华,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也会让学生的文章更厚实,更生动。东坡先生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天地里心驰神往,与陶潜同采东篱之菊,与李杜把酒论诗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华章潜移默化的熏染中,学生的写作自然会进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