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孕语感
2011-12-29黄美凤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是语言表达时的一种顿悟,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表达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能力表现为一听到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举一反三,悟出弦外之音;在表达时能出口成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良好语感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在具体语境接触、吸收、积累、运用语言文字。
二、朗读背诵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语感训练的途径有很多,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朗读背诵。课程标准曾两处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三、诵读对于培养语感的功能
诵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调动了口、眼、耳、脑等器官,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训练。下面谈谈诵读训练对培养语感的作用。
(1) 以朗读代讲,整体感受语言的形象性。文章借助语言表达的内容是个有机体,同样它所运用的语言也有它的结构性,也就是语言的整体性,包含文字符号与意义形象。它所塑造的是个完整的意象,所呈现的是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宜少而精,学生的读应多而深,不能把一篇美感十足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把文字的形、意、境分开来掌握,而应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透过文字的表述,领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真正与文中的人物、甚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达到阅读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就典范的语言材料,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减少烦琐的讲解,淡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自我朗读直接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反复感知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文字,受其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系统、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如《海上日出》中关于日出的那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依循时间的变化顺序,想象日出时生动的景象。学生就能从中悟出:原来日出还可以通过观察,这么详细地、拟人化、有条理地描绘出来。日后,学生也可按此种写法进行对比接受或表达。
(2) 以诵读释疑,无师自通地体会语言的深刻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理:读能释疑。古代绝大部分的讲学方式通常是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至诵,不懂也不能问老师,虽看似有点“不以人为本”,但实则顺应了“读能释疑”的原则,历代层出不穷的伟大文学家就是个印证。从囫囵吞枣,到至诵,到领悟文理,这一过程都离不开朗读。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首联为总起,颔联、颈联为分,尾联为总结,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万水千山”分别对应了颔联的“五岭、乌蒙”的山,颈联的“金沙、大渡河”的水,还有中间这两联对仗中的“暖与寒”等等。如果没有学生熟读在先,没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是没办法真正掌握该诗在格律与意境上的高深造诣的,永远也体会不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句子去体会深层含义,以读释疑,读中求悟,语感就会油然而生,并逐步升华。
(3)以朗诵博积,奠定语感基础。背诵积累,丰富思想,积淀语感。没有熟读至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语素;没有语素就难有语感沉淀。读多了,信息就灵通,碰上类似情境便会有敏锐的语感再现;记够了,就可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因此,教学中应把诵读作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由教师先声情并茂范读在先,营造好氛围,随之带领学生反复吟唱,再自然成诵。如《山行》,由教师朗诵,并辅以肢体、神态等语言,结合书中插图,有声有色地把学生吸引进那种情境——仿佛来到深秋时节的深山内,正为红枫叶而赞叹不已……不用几遍,大多能成诵矣。古诗语言精炼传神,所绘意境幽远迷人,选入教科书的大多是传世佳作,是积累语感的好载体。我想,这也是教学大纲要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古诗的意图所在。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自由地读,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下一轮口头和书面表达奠定基础。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读书人”顾名思义,真乃“读”书人。但新时代的学子虽是读书人,却不光只是为了“读书”,他们还肩负着各行各业建设的重任。在肩挑重任的同时,他们需要通过“读书”积累语感,与人交流;需要以古老而深远的中华文化素养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表达出内心铿锵的话语。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老师从课堂的“诵读”开始。
四、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涵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南安市石井中心郭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