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与语文教师主导的拓展性

2011-12-29陈艳利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把知识雨露洒向学生,使“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助学生早日成才,才算是达到教学目的。这其中教师主导是关键。语文教学中,由于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各种因素并存,决定语文教师的主导性不能仅局限于引导学生吸收知识,而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拓展性。笔者耕耘语文园地十余年,认为语文教师主导的拓展性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亲切、流畅的口语“领路”
  亲切、流畅的口语可以拉动教学连贯性,为学生畅游于教学过程“引好路”。教学口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课堂口语形式,可分为导入语、讲授语、小结语、问答语、过渡语(《教师普通职业技能》2005年8月版)。由此可以看到,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表现出他的主导性,口语表达是基础。面对学生就必须开口说话。然而,亲切、流畅的口语不是一朝一夕就练成的。练不好,就不可能当好向导。
  首先,要意识到语文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先锋,把流畅的普通话引入口语,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教师的“现身说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中情感,欣赏美文。
  其次,要克服口语表达中常见的缺陷。如刚走上教坛的年轻教师中存在的“快节奏”,好像机关枪扫射,使学生“云里雾里”,还谈什么“引路”呢?还有不少教师顺嘴溜出的不雅“口头禅”,无疑要冲淡教师的主导作用;或部分教师授课“慢半拍”,简直可以将学生导入梦乡。
  第三,灵活机动的应变口语表达,可以随时阻止学生走入岔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僵局、难题给学生造成的“冷场”,学生思索问题的偏差等等,都会把教学过程这条路阻塞,靠什么疏通、开导呢?教师灵活机动的应变口语如同顺水行舟,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又愉快地走出。这看似轻松、潇洒的教师主导,离开亲切、流畅的口语是表现不出来的。
  二、朗读显神韵,听者入意境
  怎样把学生导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真切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呢?单靠细致的分析、耐心的讲解、精巧的问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主导的拓展,在朗读中完成“引导学生”。“朗读是读者置身作者地位用自己代作者说话”(蒋仲仁《略读朗读和背诵》),它是借助语言清晰响亮、绘声绘色、入情入理地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用个恰当的比喻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朗读运用得好,几分钟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意境,强烈感受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切体会。去年年底,市教委组织优质课评比,我讲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在分析了这首词的内涵、意境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毛泽东同志的豪迈情怀,我选择钢琴曲《秋的喃语》中的一段乐曲,配合着深沉而又激昂的语调朗读这首词,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如痴如醉,用语言无法描绘的意境、情感仿佛一下子渗透他们的心中。这一教师主导性的拓展的成功,使我的课在12位教师中排名第一。由此,我的拙见是:运用好朗读这一春风,怎能不吹得满园花儿绽笑脸?学生怎能不进入教师创造的教学氛围呢?
  三、态势语“心有灵犀一点通”
  朗读可以充分展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的拓展,那态势语表达,则对引导学生、引导教学顺利进行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不是语言的语言,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方面,态势语能够把教学秩序导向正常,因为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环境,学生就无法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导”在这种条件下很重要。例如,所授课文中幽默可笑之处,某个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小组讨论时过分的吵闹等,这些现象一旦发生,教学秩序就有可能混乱。若直接批评学生,不仅耽误教学时间,切断教学连贯性,还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或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无声引导了。比如,教师站立不动,直视过分嬉闹的学生;稍明显的讲课停顿;或边走边讲,有意识在开小差学生的近处停留……这样通过静音效果,一个眼神或轻微的动作、手势,学生们便心知肚明地就进入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恰到好处的态势语表达还能激发学生情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效果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看万山红遍——”一个有力的指示性手势,引导学生品味毛泽东的豪迈形象。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五烈士出乎意料的牺牲:“原来如此!……”教师只板书,不分析讲解,采用动作暗示,让粉笔和黑板产生的强烈的撞击声,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说到这儿,一句话,态势语的表达,只经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教师的主导性就清清楚楚了。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主导的拓展性离不开语文课堂这一特殊环境,文中所述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同仁们多加指正。
  (沁阳市海泉中学,沁阳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