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生态网络提高学校课程能力

2011-12-29沈金江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如果仅仅把网络作为呈现资料的工具,那么网络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校园网络应随课改理论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国外联谊学校搭建互动的平台,让校园网络处在生成状态之中,才能展现出它的生命活动。从哲学的角度看,能力是指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学校课程能力,是指学校自身所拥有的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我校旨在提高的课程能力,主要是指新课程的开发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管理能力。那么,如何利用生态网络来提高学校的课程能力?
  一、搭建网络平台
  网络建设是为提高学校课程能力服务的,学校课程能力的提高需要怎样的网络支撑,我校的校园网络就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功能。所以在必要的理论学习之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就在设计与搭建网络平台上起步了。
  (1) 板块设计。学校根据课程能力提高的要求,设计网络板块,再设计调查问卷,向全校师生征询网络板块设计的意见,最后确定网络板块。就学校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设计的网络板块有:①教师教育:提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以引领教师的课程开发。②教改动态:提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以资借鉴。③校本课程:呈现我校教师个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校本课程文本、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以资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不断开发。④教研组网站:呈现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和开发状态,以资组内外教师的探讨以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⑤网上图书馆:呈现可以借鉴的开发资源,并对可借鉴资源进行二次开发。⑥教学资源库:呈现本校教师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共享的同时进行开发。⑦针对学校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设计的网络板块有:“木头”论坛、教师博客、教师专题网站、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网站、学生个人网站、社团组织。⑧针对学校校本评价新体系的研究,设计的网络板块有:认真检查、学生评价、获奖动态、成果汇总、丝韵论坛。⑨针对学校课程管理能力的提高,设计的网络板块有: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科研课题、教工论坛、家校互动、友好往来。
  (2) 板块搭建。根据网络板块设计,由苏州网络有限公司搭建网站。网络公司与学校在反复磋商中,让网络板块尽可能地满足课程能力提高的需要。
  (3) 板块调试。2007年,网络板块搭建完成。此时的校园网站,能否充分利用以提高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于是各板块进行调试,在调试中进行修正。随着学校课程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板块设计和板块生成的形式有了新的要求,2009年,再请苏州网络有限公司修正网站。
  二、保持生成状态
  网络只有处在生成状态之中,才能体现出网络的活力,否则与呈现知识的书籍并无多大区分。只有让网络处于生成状态之中,才能充分利用以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生成状态,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 板块资源的输入。严格意义上说,板块资源的输入,并无生成内涵。当板块框架构建之后,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才能体现它的基本价值,这一环节就是在网格板块上输入必要的内容。
  (2) 网络内部的生成。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学校,三者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也就有了生成。例如:教师博客、教学设计、教研组网站、校本课程,这些板块的主体是教师,一方面教师把自己的作品上传上去,把自己的思想上传上去,同时,在浏览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师的思想碰撞,于是生成了新的作品新的思想。这是教师群体内部的生成。又如:社团组织中包括学校52个社团的组织原则、活动状态、主要作品及主要思想,主要浏览者是学生,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社团与社团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思路。这是学生群体内部的生成。再如:学生评价系统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量化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是教师;丝韵论坛,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前一板块,在教师浏览了学生对自己的量化评价后,必然会产生反思;后一板块,就在师生的交流中碰撞、沟通而生成。教学管理、认真检查、教工论坛等板块,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学校利用这样的板块互动而生成。但不管是哪种生成,都是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碰撞而生成。
  (3) 网络内外的生成。“内”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学校,“外”的因素主要有正在发展的理论、家长、国外的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理论也在发展之中,“教师教育”板块把教师引入现代教育理论之中,让教师生成新的思想。“家校互动”板块把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连接了起来,家长的意见更多的是从子女角度考虑问题,而教育是为促进学生的成长的,所以家长的意见,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提高了学校的课程能力。此外,还有与国外学校“友好往来”板块,是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在沟通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校内因素与校外因素之间的碰撞而生成。
  三、开发生态途径
  为了让学校的网络始终处于生成状态,学校要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营造氛围,让教师共同维护网络的生成状态。各部门负责人及各教研组的骨干,在教师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学校充分利用这种带动作用,让全校师生动起来,让网站活起来,让网络处于生成状态。几乎所有的教师“桌面”都是学校网站,上课之余,打开电脑,首先浏览的就是学校网站、自己感兴趣的板块。
  (2) 板块专管,让网络沿着健康的方向生成。要发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网络建设,而且要让教师有探索,有自己的声音,因为唯有这样才有可能生成。但一旦偏离了探索的轨道,那就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所以,有助于课程能力提高的24个板块,均有专人管理,及时了解生成状态,把握生态网络为课程能力提高服务的方向。
  (3) 物质奖励,带动教师建设生态网站。利用生态网络提高学校课程能力,“生态网络”是基础,没有了生态网络,也就无所谓利用生态网络。为了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加网络建设,维护生成状态,徐月新校长提议给积极参加网络建设的教师以物质奖励,并形成制度。
  四、提高课程能力
  生态网络建设只是为课题研究创造条件,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提高课程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①提高课程二次开发能力。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四星级学校和三星级学校的教学基点是不同的,但用的是同样的必修教材;即使同是四星级学校或是三星级学校,不同学校的基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在这一开发过程中,学校以生态网络中的“教师教育”“教改动态”为指导,不断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教研组网站”“教师博客”“教师专题网站”为平台,充分利用“网上图书馆”资料,二次开发适合于我校学生的必修课程。②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它能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展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探索和形成的思想。但校本课程毕竟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概念,如何开发,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体现能力,需要探索。我校师生,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平台,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共同生成,每年开发的校本课程均在20种以上。③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理念的落实,新教材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资源的支撑。学校利用生态网络,有效地开发了新的教学资源。“学校图书馆”中的资料,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在不断地更新,一方面学校对“学校图书馆”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另一方面又用原创的资料及二次开发的资料不断地丰富学校网站资源库。
  
  (2)提高学校的课程实施能力。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利用生态网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主要的研究形式是探索网络课教学。自2007年以来,我们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设两节网络探究公开课,在此基础上,每学期选3位成员在全校范围内执教网络展示课,展示课全程录像,然后全校研讨。我们要求网络课执教者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体现出常规课堂所没有的精彩。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社团组织”“研究性学习网站”“学生个人网站”为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全校52个社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社团,不同的社团以“社团组织”为平台,相互勉励,相互启发,不断展示自身的个性与才能。研究性学习,是本轮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校以“研究性学习网站”为平台,引领学生走进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人网站”更是展示学生个性与才情的平台。事实上,不仅仅是利用这三个平台,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在教师5EWvzCbjQPym0TTB+ayaRQ==网络课的探索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转变之中,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③提高学校的课程评价能力。利用生态网络,学校组建了三个层面的评价,组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A.量化性评价。每学期一次,组织学生进机房,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量化评价分五大板块20个点,利用软件每个点以红柱表达,最后以量化分表达。每位教师都能并只能看到自己的网络量化评价结果。B.激励性评价。网络设置了教科“成果汇总”和“教学获奖”两个板块,滚动性地展示教师的获奖情况,以此鼓励。C.人文性评价。网络设置了“丝韵论坛”“教工论坛”“家校互动”,分别给学生、教师、家长一方评价、交流的阵地,在这方阵地上,没有明确的量化分数,有的是交流性的评价。
  我校利用生态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的课程能力。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我校全方位展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成果;2010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2007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高中学科中心二等奖,在此后的2008、2009、2010年的评比中,我校均获得二等奖。语文组在2007、2008年苏州市电教馆主办的网络团队赛中先后获得一、二等级奖,英语组在2008年苏州市电教馆主办的网络团队赛中获得二等奖。
  2009年,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评选中,吴建方老师和王彬老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2010年,江苏省天文学会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天文学会2009国际天文年总结表彰大会”,方成院士、苏定强院士、陆埮院士出席了会议。为表彰我校陆兴虎老师在天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大会授予陆老师“2009国际天文年·中国江苏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在第四、第五、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教学实践与评优竞赛中,我校教师团队两次获得二等奖,一次获得一等奖。2010年,刘丽华老师在第八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6月,我校被评为苏州市首批“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先进中小学校。
  (江苏省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