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中历史简析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2011-12-29刘振东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摘要:程朱理学的特点有三:一是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二是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三是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其成因也有三:一是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二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三是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高中;程朱理学;特点;成因
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这部分内容时,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感到难,特别是“程朱理学”部分,感到更难。老师感到难讲明白,学生感到难理解。本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这部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外,主要的还是没有把握好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一、程朱理学的特点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与以前的儒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程朱理学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与先秦、汉唐儒学相比,程朱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理论化。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道家和儒家。但是,儒学家们并没有像道教那样快速作出反应。唐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他们在消化吸收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传儒家道统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中,用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宋神宗熙宁前后,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程颢、程颐)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南宋时期,朱熹以儒学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内的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传统儒学终于从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逻辑层次清晰、论证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
(2) 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批评佛道的学说为“虚学”。他们认为的虚实之别的标准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然而,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在本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程朱理学家们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如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人伦也是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万物。即万事万物都有天理,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朱熹更强调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人性的美德显不出来了。为了能显现人性的美德,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在认识论方面,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通天理的认识。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可见,除了理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外,其他的理学理论如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等等,也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 程朱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的“道统”;其三是把佛教与道教的禁欲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程朱理学特点的成因分析
程朱理学之所以具有以上特点,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主要与宋代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1) 程朱理学的特点,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这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程朱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程朱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 程朱理学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①魏晋时期,由于天下分裂,大一统的政局不复存在,儒学作为大一统的思想面临着来自佛教与道教的严重挑战。就儒教本身而言,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教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教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后来的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但是,这些论证要么不够充分,要么混乱不清或者错误,没能使儒学发展成逻辑层次清晰、论证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遭到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面临危局,魏晋儒学家们向佛道学习并与之融合,使儒学发展成为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魏晋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它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明教辩解。可以说魏晋玄学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讲儒家纲常明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②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逐步走向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③道教的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义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说,有利于宣传推广。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由于统治阶级推行文治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三教都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各自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韩愈对佛道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绍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3) 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程朱理学产生创造了条件。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程朱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总之,程朱理学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它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一是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二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三是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以上是我对程朱理学特点及成因的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还望有关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