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理分科利弊及对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转变的启示

2011-12-29张军民肖小玲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摘要:本文认为,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分离是教学中“授业”与“育人”割裂的必然结果。文科、理科学习过程都可以催生出人文与科学精神,这个催化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
  关键词:文理分科;育人为本;教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曾指出:“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了,道德却在下降,特别是我们的学术道德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原因可能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没有很好结合。”一些学者把“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缺失归因于文理分科,但文理分科一般始于高二,高二的学生已是成年人,此前的教育对学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培养得如何?按照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学生十七八岁时可以是一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通才。是什么导致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在欧美等所谓发达国家,也存在文理分科的事实,似乎并不怎么影响到他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人文关怀。有些国家早就有专家学者拿过诺贝尔奖,但至今仍是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落后,把民族整体素质下降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缺失归因文理分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属于学生综合素质,它们的缺失与否跟教育的大环境相关,与文理分科无关
  党的教育方针一直开宗明义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劳动者,一直主张教书与育人并举。教育方针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就“细”化了,五个方面设立五类学科,各司一面。尤其是“德”全交给政治老师,其他各类学科教学都严重偏离“育人”之道。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些教育者只埋头“授业”,不管“道”之不传。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成员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思想日益严重,学生只把受教育当成可以得到个人功名利禄的一种“软工具”,受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部分学校不再以“育人”为核心,而是围着“人民币”转,庸俗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导致学校不正常的官场化、市场化;老师道德素质滑坡,教育工作者把教学活动当成了在实现受教育者个人最大化的利益需求下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人”的双赢,这样导致我们神圣的教育事业不断揭去培养“道德人”的光环,沦为“经济人”谋求个人利益的“软工具”。中国有的知识分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国为民的良知与责任心在流失;教学只为了把学生打造成为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工具”与“机器”,不管其今后人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有没有,毕业时把学生给推销出去就意味着教育“功德圆满”了。当老师的教学活动只囿于教学生应试和做事,不教育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理工科的园子里长不出“人文精神”花朵,文科的土壤里结不出科学精神之果,那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教育,首先是教做人。如果不重视人文教育,不重视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很难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底是怎样。”教学中,各科老师虽然分工不同,但思想要统一到提升公民基本素质上,践行“育人为本”这个最高目标,不是去造只为谋利的“经济人”。著名科学家杨福家认为:大学要有大爱,大爱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洋溢以人为本的爱心。国内很多老师上完课就不管学生了,跟学生的关系就是课堂上授课的关系。学生的人文情怀或是科学精神缺失,是师德滑坡、教育者责任心泯灭的必然结果。
  二、文科、理科学习过程都可以催生出人文与科学精神,这个催化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教学中贯彻“育人为本”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创造、服务人类,符合社会与自然规律的文明产物,文理学科同源于实践,同源于人脑,同源于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及对反映的加工,同源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结合统一。在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终极目标都是致力于人类文明进步与人自身完善,在真、善、美的基本精神上体现了高度一致,都闪耀着科学与人文的光辉。前苏联的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和英国的核物理学家罗特布拉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尤其1970年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他早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当年我国钱三强夫妇回国时,居里夫人为他们题词:“为科学服务,科学为人民服务”。
  “分科”是“形”散,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之“神”不散。况且“分科”不意味着文理彼此绝缘,相互排斥,只要有兴趣,可以马上彼此亲密接触,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与教化。不管任何学科,教师在自己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科引入这两方面的素材,老师作用有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生物反应中的酶。从为学生一生着想角度,要求他们以专业为主,文理兼修;教师的正确引导,会使他们知识上更富有、思维上更聪明、能力上更突出、身体上更健康,人格上更高尚。这样,学生心中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之灯就会不灭。
  
  参考文献:
  [1]袁凌.有大爱才有一流大学——杨福家访谈录[J].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