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的“瓦尔瓦拉”
2011-12-29郭炳德
成才之路 2011年7期
从新郑机场到林州的260公里路上,记者和王生英坐在车里海阔天空地聊着。她拿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受表彰教师代表时与他们的合影让记者看。令她难忘的是,胡总书记还记得她这个山村教师,一握住她的手,就微笑着说:“辛苦你了,在山区坚持工作这么些年!”
这是她第二次受到胡总书记的接见,上一次是2004年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表彰会上。
1. 用一条腿创造人生价值
2010年9月15日一大早,记者便从林州市驱车来到了卸甲平,赶往位于山崖之上的卸甲平小学。
与5年前记者来采访王生英时不同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在洹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桥,使得汽车可以开到卸甲平小学的崖下。走进那间比较简陋的教室,依旧一边是6名二年级学生,一边是8名年龄不等的“学前班”孩子。活跃在学生中,虽然身有残疾但却笑容灿烂,这种工作状态王生英已坚持了36年。
1956年,王生英出生在卸甲平村。4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给这个天资聪慧的女孩留下了后遗症,她的右腿残疾了。但是,倔强的王生英不相信自己真的成了无用的人,她在寻找用一条腿创造人生价值的路。
王用林老人是卸甲平村原党支部书记,这位70岁的老人亲眼见证了教过镇上两代人的王生英为山区孩子作出的贡献。他还记得,1973年冬天,乡里举行招教考试,50人参加考试,王生英考了第一名。可因为她是残疾人,让不让她当老师,当时大家有过争论。“虽然我身体残疾,但只要思想不残疾,照样能当个好老师!”年轻气盛、斗志昂扬的王生英用这样一句表态,打消了乡里、村里许多人的顾虑,从此走上了从教之路。
36年来,每次遇到困难时,站在太行山下,遥望着从山间流出、又奔向远方的洹河,王生英就会想,山区孩子成才太不容易了,只要能送他们走出大山,为社会作出贡献,需要我这个当老师的付出多少,我都义不容辞啊。
2. 从以家为校,到以校为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王生英家乡这样的偏远山区,村里没有条件建设教学点的校舍,于是,王生英的家就成了孩子们的学校。后来,村里找了一间旧仓库作为教室,勉强能为学生遮风挡雨。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环境,一夜之间也化为乌有。那是一个卸甲平小学所有学生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的夏季,一场狂风暴雨冲垮了孩子们赖以学习、生活的校舍,破旧不堪的教室坍塌成一片废墟。王生英和学生们望着那一片瓦砾,伤心地哭了。没办法,王生英只好领着学生到野外上课。一个破旧的黑板靠在树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坐在荒草地上听课,趴在地上写字、做作业。有一次,她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骤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还没来得及转移,黑板便被大风卷走,学生的书本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王生英和丈夫商量,把孩子们领到家里来上课。就这样,王生英家的里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3个班学生的“复式教室”。
虽然孩子们有教室了,但家里太拥挤,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王生英常常为此发愁,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后来,王生英夫妻俩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又东挪西借,才解决了建房的原材料问题。没钱请人力,王生英便拖着一条病腿,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他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建成了。而王生英和丈夫却因建房过度操劳而累倒了。丈夫常常吐血、流鼻血,王生英也多次晕倒在课堂上。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王生英一家人节衣缩食,经常挤出时间到山上拾柴做饭,挖野菜下饭。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日常学习用品。孩子们说:“我们在王老师家里学习,就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孩子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从此,孩子们从王生英的家里搬了出来。王生英的工作也先后在东平、桃园等多所学校间调动。
“不管在哪个学校,王老师都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横水镇中心校校长贾怀庆对记者说,“从王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无限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也看到了一个山村教师的淳朴、执著和无私奉献。”人们都说,听她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影《乡村女教师》中风靡中国的银幕形象瓦尔瓦拉,于是,她被媒体誉为“中国的瓦尔瓦拉”、中国版“乡村女教师”。
3. 学生是她最大的财富
2010年9月7日,王生英冒着绵绵秋雨,来到北京参加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从下榻宾馆乘车到人民大会堂的路上,她像前几次来首都一样,出神地凝望着窗外,深情地回忆起6年前她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在天安门广场照张相,带回去给孩子们看看。
无论走到哪里,王生英总是惦记着她的学生们,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孩子。2009年教师节前,已经上大学的女儿王瑞贤给母亲写来一封信。回忆儿时的情景时,女儿写道:“那时候,妈妈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却不见你回来。又冷又饿的时候,我们总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妈妈。每当听别人家的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们就很难过……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你,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读着女儿的信,王生英热泪盈眶。
36年来,王生英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她无怨无悔。她说:“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三十多年来,她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了“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志愿。如今,在山民的后代中,多名学生升入了高中、大学,走出了大山,成为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才。王生英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昂起头走向社会,这就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