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想象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魅力

2011-12-2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想象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知识借助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又是知识进化的先导。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激励儿童合理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感知过的、思维过的事物,还可出现未曾感知过的事物,认识未曾经历过的生活,开拓新的思维领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诗配画”,表达想像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用笔画出来,再配以说明性的文字。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诗配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如教学《鹅》时,在反复诵读与想象后,学生脑海里就会出现鹅的形象,似乎听到了鹅的歌声,看到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景象。此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鹅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就会更深。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图画时,形象地对自己的想象进行了描述:
  有一群可爱的大白鹅,它们带着红帽子,穿着红色的“脚蹼”,有的在捉食小鱼,有的在放声歌唱,还有的在湖水里高兴地捉迷藏……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古诗文中蕴涵的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改写诗歌,展开想像
  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改写诗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古诗追求言外的意境和神韵,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哲理;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愫等。其形象和情感带有朦胧性和多义性,而且诗歌具有形象、精练、富有韵律的特点,在结构上跳跃性也比较大,因此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再现诗人的想象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山行》时,学生结合诗句画出了一幅幅漫山红遍的秋景图后,一个学生写道:
  “在深秋的时节,诗人独自沿着弯曲的小路向远处的山峰走去。在那白云深处,朦朦胧胧的有几户人家。深秋的枫林娇艳妩媚,在夕阳的映衬下,枫叶灿烂无比,仿佛来到了火树红花的瑶池仙境。噢!那几座房屋里会是什么样的高人在尽享自然美色呢?”
  这样的改写使人身临其境,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想象,汲取营养、探索真谛。
  续编故事,发挥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连环画”,通过续编故事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时,大多数学生都画了四幅图。这几幅图是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后绘制出来的,其中已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想象,这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如:①兔子因为跑得太快,所以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学生用“被弹起”的景象表现出这一意思,深入领会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内涵,用带有儿童气息的想象力,更加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情景。②文中并未涉及到宋人拾兔子的情景,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生动而真实地想象到宋人获得意外的心情及后果。例如,
  ①学生想到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请妻子烹制成了美味佳肴,他一边大吃,一边感叹运气好,继而做起了兔子一只只相继撞死,他坐享其成的美梦。
  ②宋人整天坐在树下等兔子,不再耕作,田里的禾苗干枯,到了秋天,他颗粒无收,悔之晚矣。
  ③旁人奉劝宋人不要心怀侥幸,可他却不予理睬,别有说辞。
  在学习与绘画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讲出了有意思、有道理、与众不同的答案。在相互启迪与交流中,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楚国笑。”等重点语句的含义,并通过画图的方式,使之更加通俗化、儿童化。■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