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关注什么样的教育问题
2011-12-29吴颍惠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承担者、教育改革的推进者,必然会密切关注教育现实问题。各种各样鲜活的教育问题,既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立足点。与教师职业生活相适应,教师的研究往往涉及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发展等方方面面。像专业教育研究人员一样,教师也通常以论文、案例、随笔、反思和报告等方式,将自己参与教科研的过程记录下来,固化成研究成果。本文从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教师所撰写的2457篇论文入手,采用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的重点研究领域,透视当前中小学教师思想与理念的变化,以及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参与变革教育现实的激情和动力等,从中反观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需求,引领教师研究教育现实,促使更多教师走上一条自觉自愿的专业发展道路。
关注教育思想理念变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成为教师最为认同的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服务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教学活动的安排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环境的创立和教学设备的选择要服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本次教师提交的论文中,可以看出教师普遍认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研究点包括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出现频次分别为:60、58、56次,在2457篇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44%、2.36%、2.28%。在教学观的论述中,“教什么”、“怎么教”、“反思性教学”、“赞美”等,成为教学观研究的核心内容;“会读书”、“动起来”、“主体参与”等,成为学习观的主要内容;“学生主体”、“欣赏学生”、“主体性”、“学习主人”、“孩子的角度”等,成为教师学生观的关键内容。
在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方面,教师的研究点包括:了解学生、学习方式、资源开发与整合、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有效性、问题学生,出现频次分别为:52、56、60、56、14、32、36、12次,在2457篇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12%、2.28%、2.44%、2.28%、0.57%、1.30%、1.47%、0.49%。在了解学生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教学前测”、“教学起点”、“不同需求”、“策略”、“激发兴趣”。在学习方式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体验学习”、“问题意识”。在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学具”、“多媒体”、“练习题”、“软环境”、“情境创设”、“合理使用教材”、“充分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学生资源”。在教师指导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提问等待”、“课堂留白”、“点拨”、“情境创设”、BmjkDhLdOs3dQZOMcYEW4rQNlIK+9fa+wEiYUSoRpmw=“有效指导”。在学生参与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参与”、“能力培养”。在教学有效性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课堂实效”、“满意度”、“有效交流”、“关键事件”。在问题学生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两极分化”、“学困生”、“智力障碍儿童”、“教学分层”等。
从中可以看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开始重新审视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资源的准备,以及教学监测与评价的开展,可以说,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任何一项教学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关注,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教师职业行为的一个准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对这一思想的把握,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开展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和探索,都是值得赞赏的,都具有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
关注学科教育改革:基于学科教学过程的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领域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能是书斋式的研究,而是教育“现场”中的研究。教师研究离不开学科教学、离不开课堂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是一种学科教学的研究。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问题,有教学目标、方式和评价的问题,也有学生学习需求、情感与态度的问题,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需要通过开展个案性的研究,寻求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真正达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教师的研究具有明确的行动导向的目的,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经验提升、形成理论见解的过程。
从提交的论文来看,研究领域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化生、史地政、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出现频次分别为:323、276、239、104、42、258、64次,在2457篇文章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15%、11.23%、9.73%。4.23%、1.71%、10.50%、2.6%。
可见,教师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学科教学开展的,学科教学的目的、理念、过程、评价等问题,都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也是教师研究的着力点。大量的研究论文表明,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研究,都是各个学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这是教师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不断影响学科教学,比如,合作、交往、探究、体验、创新等学习思想和方式,逐渐进入学科教学研究领域,为学科教学的研究赋予新的生命力。教师的研究大多依据对新的教学思想的理解,并自觉将这种理解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教学理论和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的研究是最为基础的研究,从学科教学一个又一个的点入手,开展一些具体的研究,形成一些局部的研究成果。对教师而言,研究过程比研究的结果更为重要,教师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一个的研究过程,来关注教育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成为有思想、有理念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而对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则可以通过对“教师研究的再研究”,来考察教师教学行为变化,进而考察教育思想和理念对实践推动的影响力。
关注学生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方式创新重新进入教师的研究视野,成为教师研究新领域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就教学论教学,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背后蕴藏着大量教育问题,有教师好的“教”,未必就有学生好的“学”,这其中涉及到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力等问题。教师的教到底能够对学生的学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这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认同与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往过程,在和谐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好的教师不但关注教学本身,而且更加关注教学背后的教育问题。
从本次提交的论文来看,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有养成教育、学科德育渗透,出现的频次分别为:50、27次,在2457篇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4%、1.10%。在养成教育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责任”、“感恩”、“习惯”、“文明”、“诚信”、“孝道”等,这些都属于道德教育内容,它们开始进入教师的研究视野,成为新时期教师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
在信息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加。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活必须应对的课题。从提交的论文来看,在心理素质培养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自信心”、“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合作意识”、“青春期教育”等。在团队心理辅导方面,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关爱”、“攻心”、“表扬”、“批评”、“沟通”等。在个别生心理辅导方面,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单亲家庭学生”、“优秀生”、“农民工子女”、“再婚家庭学生”、“呵护”、“心灵成长”等。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面,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心理剧”、“叙事治疗”、“家校合作”、“心理课”、“沙盘治疗”、“团体辅导”等。
学校德育任务主要通过班级来落实。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单位,班主任同时承担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任务。长期以来,德育低效性、无效性,德育方式的简单化、单一性,已经成为被广泛指责的教育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关注德育方式的创新,力求在强调“人文关怀、和谐包容和民主参与”等德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灵活多样、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德育方式。
从本次提交的文章来看,班主任主要关注的问题有:班级管理、班级建设、家校合作以及工作实效性,出现频次分别为:45、42、35、30次,在2457篇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83%、1.71%、1.42%、1.22%。在班级管理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软管理”、“民主管理”、“关注细节”、“以人为本”。在班级建设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班风”、“和谐”、“绿色”、“人文”、“文化氛围”。在家校合作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家长会”、“家校同心”、“家校接力”、“家校结合”、“家校联系单”。在工作实效性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班主任素质”、“实效”。
在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评价方面,教师开始注重激励性评价、多元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水平逐渐形成的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学生逐渐社会化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身心发展的调整期,从个性成熟、人格的完善,到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当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与支持,那么,在这个阶段学校德育的任务就非常繁重。但是从效果上来看,德育工作又是学校难度最大、见效最慢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结合个人的个性特长,积极探索能够被青少年接受的有效德育内容和方式。近年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如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成为各个地区广受欢迎的德育方式。另外,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系列主题班会的形式,把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分阶段、分主题开展主题教育工作,也成为广为采纳的有效德育方式之一。
关注自身专业发展:职业需求与素养提升成为教师研究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的情感和行为受挫。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学校能够帮助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个人待遇,需要有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需要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需要有专业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需要有职业的成就感和工作的幸福感,等等。这一系列的需要既有生活的需要,又有职业需要,更有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越来越关注个人的需要,特别是职业发展需求成为教师关心的核心问题。
在教师心理方面,主要的关注点有:心理压力、幸福感,出现频次分别为:15、13次,在2457篇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61%、0.53%。在心理压力方面,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缓解”、“减轻”。在幸福感方面,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提高职业幸福”、“积极心理品质”等。
教师素养包括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心理素养等。教师素养提升是指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职业情感不断成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教育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养。
从提交的论文中来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主要关注专业提升和人生修养,出现频次分别为:12、3次,在2457篇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49%、0.12%。在专业提升的论述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师带徒”、“专业成长”、“观念转变”、“校本培训”、“团队建设”等。在人生修养方面,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主动性”、“积极性”、“心境”、“师德”等。
教师职业需求与专业素养提升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在充分考虑教师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科学制定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系统规划。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其专业发展自然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自发、自主的发展过程,而不应该是外加的,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学校所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指导教师深入了解自身情况,剖析自身优缺点,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途径。因此,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可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体系、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和情感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寻找来自于学校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经,引导和指导更多教师走上一条自主发展的专业道路。
总之,本文通过教师参与研究的四个重点领域的分析,透视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化,触摸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搏,力图引导更多教师关注教育现实、研究教育问题,成为真正善于思索、善于研究、善于改革、善于行动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