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特点分析
2011-12-29徐燕平于士忠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为了不断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广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引导更多教师走上一条幸福的教育科研道路,海淀区教科所对评选出的“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
实践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思想的指引,先进的理念保障研究活动的方向性和深刻性。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海淀区学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广阔的视野,关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时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积极把他们引入海淀教育实践,探寻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和新途径,使学校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实验基地,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聚集地和生成地,并生成了诸如 “在课程改革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绿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个别化教育策略的研究”等研究成果。通过上述这些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中所涉及的教育思想及核心观念,可以欣喜地看到,诸如人本思想、生命成本理念、个别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发展性评价、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现代教育思想,都被引入到学校中来,并通过教育改革实验或课题研究,逐渐被学校的干部教师认同、接受,进而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国际理解、文化融合、自主评价、自我发展、尊重理解、关注个体需求、体验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借助科研课题的推动,深入学校,已成为海淀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催生了本土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近年来,海淀区先后引进英国学校发展计划、思维导图、少教多学、友善用脑等国际项目。在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都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可以说,这种实验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吸收、改造、实践、创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也是各种教育理念不断融合、不断碰撞、不断生成的过程。
由海淀区教科所主持编写的《学校领导力建设》一书,是在实施“海淀中英学校计划合作项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英国学校发展的先进理念,对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经验总结,不仅对项目实验学校的学校领导力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而且初步形成了从理论到操作层面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完整的学校领导力建设体系,在推动海淀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另外,我们更加重视在国际教育理念启发下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如主体教育理论就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国际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思想。我们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了近十年的主体教育实验,力求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领域,我们吸收法国基础教育中“做中学”的思想,开展了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些思想一经引入海淀区的教育实践,立刻在广大干部教师创造性的实践摸索、总结和提升中,不断生成一批批新的研究成果。这些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新的思想、理念、策略、模式,丰富了教育思想,凸显了教育研究的价值,对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注了“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
“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不断以研究的态度和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问题解决式的研究,能够使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善于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重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把握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聚焦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育英学校小学部赵欣主持的“小学生空间概念形成的障碍及对应策略的研究”,从研究学生做起,以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心理发展的特征、数学空间概念形成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探索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空间概念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种优秀教育成果表明,我们的教师正在从关注自身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移,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问题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的教学活动变革更加具体、细致、到位,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探索了“体验德育”的新途径
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学生实际感受结合,才能使教育言之有物,落地有声。通过在丰富多样的实际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感受,培养学生内在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促进文明、自信、积极、健康的一代新人成长,正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追求。
中关村一小围绕自主、体验的育人理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道德发展的环境,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基础上,深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逐步使学生达到在人格上自信、自强,在行为上自律、自立,探索了以“自我品悟、自我体验、自我校正、自我成长”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德育模式。
其他研究成果都表明,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自主、活动、体验、感悟,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关注点。教师正在不断地理解“德”的内涵,寻找科学的“育”的方法,着眼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人才品质特点,重视心理关注,着眼健全人格,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体验形式,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在改革传统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现代人本思想价值观,引导学校从传统的学校管理向民主、开放、尊重、和谐的管理机制转变,从少数人制定政策向全员参与、追求共同愿景的境界提升。在如何打造文化校园,建立教师精神家园,营造学校生活幸福感受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中学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以人本化管理为主要切入点,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中学学校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体系。
许多成果立足改革背景与学校实际,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文关怀为学校建设的出发点,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适合现代学校发展的学校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由经验型、行政性、向科学型、人文型转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学习型和研究型团队
大力倡导以校为本的研修模式,立足教师工作实际,在同行的相互促进中,在校长有效引领组织下,发挥校本资源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育功能,成为一些学校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校为本的研修模式可以概括为四步:确定基于问题的研修主题—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研修方案—生成问题有效解决策略—跟进问题解决真正行动。
中关村四小在创建“学习型和研究型团队”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构建开放、包容、支持性的组织环境,逐步形成了一种朴实的学校文化,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安全、宽松的工作氛围,在他们不断的分享与交流中,形成共同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智慧,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通过团队的力量,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学习与成长,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以研究型团队的发展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渠道。在这个团队环境中,注重教师个体的生长性,在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中寻找生长节点。创建基于合作、对话、共享的学习与研究文化,形成个体与集体结合的共同愿景。在这个团队中,将研究常态化,实现学习、研究与工作的内在一致性,形成的研究意识、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和能力,最终会以组织文化的形态沉淀下来,影响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内在的、长远的效用。
凸显了特级教师的研究能力
海淀区名师资源丰富,阵容庞大,他们思想深刻,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实践证明,名师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科研工作成就了名师的教育思想,深化了名师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名师参与科研,又能有效地凝聚力量,形成核心团队,开展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形成教育科研的精品。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蓝瑞平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实施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五阶学习品质’构建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完成了语文教育专著《叶绿无声》。此书分为“教学案例”、“教学探索”、“问题探究”三个部分,包含蓝瑞平老师近年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随笔、感悟多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的“五阶”教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以及“学堂·主人·训练”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他的“六字”语文教学观和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焦点问题的思考。
诸多海淀区名师的研究成果,都是他们和自己的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总结提升的结果,表达了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独到认识。通过科研课题调动特级教师这批宝贵资源,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研究团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对提升区域教育科研工作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吸引了优秀校长率先参与研究
从海淀区名校长的发展经历来看,一位优秀的校长一定具有多方面的学识与能力,但是科研能力一定是他们共同具有的能力,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他们从科研型教师到科研型校长,一路走来,常常伴随着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经历,他们大都曾经是各级各类课题的负责人,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走上了一条校长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优秀校长不仅思想上重视科研工作对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会自觉地身体力行开展研究工作,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头人,发挥指导者、引领者的作用。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著述立说的学者型校长,例如,刘彭芝校长著有《面向未来塑名校》,李希贵校长著有《为了教育自由的呼吸》等优秀校长的专著。海淀区优秀校长的著作从办学理念、学校发展思路、体制改革、民主建设、教学领导、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发,体现了这些学校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历程,展现了校长改革家的胆识,战略家的智慧,教育家的情意,特别是对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难题所进行的开创性探索,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价值。在学者型校长的影响下,学校自身的科研氛围浓厚,研究效果显著,科研骨干不断产生。教育科研成为这些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涌现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改实验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提供的一片新天地。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离不开诸如教师专业、学生需求、课程特色、学习方式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要素,一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一个研究团队成长的过程,也是一所学校特色培育的过程,同样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大附中靳忠良老师主持开发的校本课程《阳光少年》,包含“快乐家庭”、“团队精神”、“民族文化”、“想象训练”等内容,通过“阳光思维”、“阳光体验”等系列阳光互动板块,开创了“教科书、笔记、作业、双语资料、少年画报”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型教材模式。这套教材已经成为海淀区多所学校推广的校本课程,成为人大附中新一代受欢迎的品牌化、精品化校本教材。
一零一中学的《生命:从这里走向成熟健康与深邃》将朴素的德育理论和丰富的案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摒弃通常德育的假大空说教,切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教育实效性。
在本次申报的成果中,校本课程领域的获奖成果高达58项,它们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实效性好,表明学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不断增强,课程功能定位准确,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能够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需求调查和过程资料积累,实施方案与课程大纲相吻合,配有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体现了课程开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阳光少年》、《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等不少教材,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品牌课程。
彰显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先导作用
基层教育科研工作更强调科研的服务性,强调以调研分析提供服务、以资料信息提供服务、以合作引领提供服务、以思想理念提供服务和以总结宣传提供服务。这“五个服务”的思想,较为全面概括了基层教科研工作的职能和定位。在“十一五”期间,海淀区教科所通过课题项目的方式深入到学校工作,以科研的方式介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科研的态度与方法指导课程改革实践。
课题或项目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更是提供了一面召集研究团队的“旗帜”,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形成团队精神凝聚的黏合剂。研究的过程不仅是材料积累、步骤实施的过程,更是达成共同愿景、追求共同教育理想的过程。课题或项目结题的过程是一种收获,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付出后的满足,更可以感受到科研工作带来的自身专业成长和精神的享受,这会成为教师奋斗的持续动力。在这样一个从立题、实施到结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发展、学生的变化和学校的进步,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科研的作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