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 循序渐进
2011-12-29王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老师自序中的一段话首先吸引了我:“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努力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这段话让我感觉到,雷夫老师离我们很近,我甚至感觉到了他的亲切。
以信任取代恐惧
如序中所介绍的那样: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反而是因为他缺少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在书中所讲的事例,引起了我的思考:应该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犯错,如学生没写完作业或忘记带作业本、与同学闹矛盾、不遵守纪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通常的做法都是严厉地斥责、批评,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这些错误学生还是屡屡再犯,甚至是变本加厉。雷夫告诉我们,孩子们犯错误并不可怕,学生的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斥责与批评,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的引导。
我们经常会和学生说“希望你能做到不懂就问”,可是当学生真的不懂、主动来问的时候,我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尤其是当我连续在10个班讲了这一课,当我已经无数遍为不同的学生讲解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难免会感到急躁,感到不耐烦。可是雷夫老师不会这样,“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雷夫老师的学生艾伦这样说。雷夫老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问必答的人。当学生提出问题,不管以前有没有人问过,不管我们是不是疲惫,不管我们心情如何,我们都必须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及时、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25年来,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他的着眼点不在成果,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之间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在失败中培养意志
雷夫老师自从教以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付出一百二十分的热忱,面对着来自贫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也抱着同样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书中第八章“火箭人”让我这个从事科技教育的老师感受颇深。在那所贫困的学校,实验器材要靠教师们自己掏腰包或者捐助来购买,很多老师都因为没有实验条件而没有上自然课,但是雷夫却一直坚信孩子们上自然课的时候应该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问题可能需要花上两个月时间才能解决,这期间也许要不断经历失败,但那确实是学生们最惊喜、兴奋的时光。看到雷夫老师的做法,我不由联想到自己的教学。我们有着良好的硬件基础,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丰富,但是有时候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勇于挑战失败的毅力和决心。
雷夫老师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只是在用心做教育,用爱做教育,他的经历对每一位教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像他那样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使自己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罢这本书,我认为,我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