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那份成就感
2011-12-29李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通过学校的推荐,我有幸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全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雷夫对学生的真爱,到处散发着金子般的教育智慧。
雷夫应该是很有成就感的,毕竟他从教20多年,获得了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多么难得啊!但我实在不敢确定他的成就感仅仅来源于此。我想,当孩子们自愿牺牲业余时间,自愿放弃自己钟爱的电视节目,收起最爱玩的游戏机,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校进行学习,甚至主动要求周末、假期到老师家学习时,他应该是更开心的,他的激动、自豪、喜悦也更多地源自这里吧!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获得成就感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职业的成就感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教师工作的内部动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成就感的教师表现出“乐教、爱教、愿教”的积极职业情感,对学校、学生和自己充满信心,语言充满智慧和幽默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中勇挑重担。其结果往往也是良性循环,越干越好。反之,如果长期缺乏成就感,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是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83fd2f823c0d198ecc337bb0257b7a34427fa44fdc20ab9335f58568d11d96a1的结论。
我敬仰雷夫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他每天在校工作10多个小时,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一直工作,假日中每一天都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给学生讲算术,讲文学,讲历史,做实验,排练莎士比亚戏剧,他对教育的热情和不求回报让人感动。
我崇拜雷夫的智慧和力量,崇拜他创造出的奇迹。雷夫是怎么想出来“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的呢?将孩子的动机、思想分析得那么透彻。这六阶段理论对广大的中外教育工作者们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很多教育工作者会从中受益,这其中就包括我。我还仅仅停留在通过某些奖励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的阶段,也就是第二阶段,而且,在雷夫看来那么简单的事情,在我这儿却难上加难。我发现第三、四、五、六阶段的道德培养,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很强的教育智慧和很强的综合能力。
我更感动于雷夫说的一句话: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几句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性格态度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雷夫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他们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这决定了他们的一生都会是幸福的、快乐的,是有所作为的。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我觉得自己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我想借鉴“每月一事”开展学习,九月份“学会倾听”、十月份“勤于思考”、十一月份“踊跃发言”、十二月份“踏实认真”。我期待围绕主题,通过每节课的督促、鼓励,学生能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我不奢望成为雷夫,但我想我至少要为学生做些什么。
我向往雷夫那种成就感,那种幸福。但我更会脚踏实地去学习雷夫。在一点一滴中,触碰学生的心灵。在一分一秒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突然眼前一亮——我的教室中也发生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