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付出的人
2011-12-29王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编者按:北京市育英学校有一个延续了几年的活动——“以阅读的方式过假期”。上一个假期,这个活动的主题是“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阅读、撰写心得;第二阶段是分组研讨、思维碰撞;第三阶段是交流聚焦、提升认识。这一期刊登的4篇文章均选自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读书心得。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雷夫老师勤奋、奉献、执着、坚韧、谦恭、真实等美好品德,以及他的博爱、尊重、信任、激励等教育观,也可以感受到育英学校老师们向雷夫老师学习的决心。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哇! 原来美国的小学也有这种情况啊。”美国的学生要参加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结果也会反馈到各个学校并被比较一番;为了让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有好成绩,美国的很多小学老师也会拼命带领学生复习,并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在美国,也会有老师为了提高某些“重要”科目的考试成绩而侵占其他的课时;也有因为种种原因,课程表上的某些课长期以来只是摆设的情况;在美国,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定的计划、分配的任务不一定都合理;美国的小学生也会受到来自电视、网络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在美国,也会有家长因为不理解老师的做法而找到学校大吵大闹……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环境中,雷夫老师做到了教育的完美。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不要抱怨,更不能把环境和别人当作工作不出色的借口。
读完《第56号教师的奇迹》,我并不觉得雷夫天赋异禀,相反,他绘画水平糟糕,歌唱水平吓人,也没有提到自己的数学和阅读水平有多么优于常人。在我看来,雷夫老师之所以能在今天成为全世界老师的典范,是因为他毫不计较地为学生付出了三样东西。
一是时间。他几乎每年有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的时间都呆在第56号教室。我经常能在书中读到“学生放学后留下”、“学生提早到校”、“利用午饭的时间”、“周六来学校”这样的字眼。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这恐怕是根本无法接受的,而在雷夫平平淡淡的叙述中,流露出的是不以为然,他并不觉得这有多困难。
二是爱。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56号教室里的孩子们背景复杂,是不被人看好的孩子。雷夫把他的爱化作呵护与信任,无私地给了他们。他态度温和,消除了教室里的恐惧;他处事公平,以身作则,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孩子们信任他,所以听他的话;爱他,所以愿意跟着他。
三是钱。雷夫也是拿工资养家的人。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器材,如做实验用的器材、乐团要用的乐器等,这些价格不菲的东西,都是他自掏腰包想办法买来的。他还常常自掏腰包帮学生影印东西甚至是带学生去旅行。为此,他常常要去做兼职。我们这些老师也常常自掏腰包给学生们买些小奖品,但要我们掏空腰包甚至还要做兼职来帖补学生,我想,就没有几个人做得到了。
雷夫没有在又是读写监督员又是全美标准化测试的压力下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应付了测试,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水平。他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信任,让学生懂得了尊重与被尊重的意义。
雷夫对自己的学生有很多要求,培养了他们很多好的品质和习惯,从书中也不难看出,雷夫要求学生具备的,自己全部具备。身正为师,用来形容雷夫,再恰当不过了。
雷夫是一名小学教师,他要教学生知识,然而,他的责任心告诉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56号教室里,无论是阅读、解数学题,还是做美术作品,被注重的永远都是过程和方法。而雷夫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光有解题方法和制作方法,还有生活的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倾听的方法等。雷夫很清楚,他在五年级这一年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出合格的六年级学生,而是将来要走进社会的独立生活的人。
那间小小的56号教室,雷夫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恒心把它装的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