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己的作
2011-12-29苗蔚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今天学习现代诗歌单元,课文里选了刘湛秋等三位诗人的诗歌。对于这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如果就在那里分析,恐怕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我采取了课外拓展的方法来教学。
首先,我用了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的诗歌发展史,列举了各个阶段上的著名的诗人和他们的重要作品,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上世纪30年代的徐志摩、戴望舒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雨巷》;抗战时期的艾青、郭小川,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舒婷、顾城,90年代的席慕蓉、汪国真。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却没有趁这个机会就讲刘湛秋的诗歌,而是拿出了几本书,有《新月集》,《飞鸟集》、《中国散文诗选》、《抒情诗的构思》等。我把这些书展示给学生们看,并告诉他们:这些书就是我上初中时候买的,最贵的一本是0.98元。教室里的所有学生都瞪大了眼睛。
有学生说:老师,你那时的书便宜啊,我们现在买不起书的。我告诉他们:“老师上学时的冰棍才2分钱一支,今天最差的都是5角钱一支了,那时的0.98元相当于今天的9.8元,老师当时都是积攒零花钱买的书啊。”课堂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这回该讲刘湛秋的诗歌了吧?没有!我又拿出我的“诗集”——我保存下来的诗歌笔记本,那里记录的最早的一首诗是我1984年7月写的,那时我快要上初二了。当学生看我拿出那破旧的笔记本时,又是一阵掌声雷动,学生一致狂喊:读给我们听听!读给我们听听!
我读了三首那时的诗歌,并介绍了写作背景。
看到学生们盯着名著发黄的书页时那种专注,看到他们听老师昨天故事时那种狂热、听老师作品时那种羡慕,我想,这节课的目的达到了:欣赏诗歌不是靠教师灌输诗歌的什么修辞和表现手法,不是告诉他们凝练、含蓄、形象这些诗歌的基本特点,而是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诗歌,从内心里产生一股爱的动力!
看看时间还剩10分钟,我让学生把刘湛秋的诗读两遍,体会一下,和老师的诗相比好在哪里?呵呵,这下子学生可是睁大了眼睛了:因为差距太大了,开始还对老师五体投地,和大诗人的作品一比,发现老师写的还很嫩!好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可以了:学生都学会赏析诗歌了!■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