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1-12-29孟京京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自我监控是指认知主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把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研究表明:自我监控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但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我尝试以学习反思为突破口,即学生在听课后、练习后、作业后、考试后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进行回顾与思考,辅以一系列自我监控策略的应用,有步骤地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途径
  
  1.通过理解反思的意义,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
  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小学生依赖性比较强,普遍存在需要家长帮助检查作业、梳理知识、查找漏洞等情况。我告诉学生,如果自我监控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头脑中就会设立一个“小监督员”的形象,这个“小监督员”会像家长和老师一样对自我学习进行督促和管理,这是自主学习形成的标志。学会用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是提高自我监控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写“反思日记”。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反思自己的学习,对数学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考,获取学习经验和教训。学生学会总结学习的过程、内容、方法和习惯,在反思中提高自我监控意识。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数学课,我们学习了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我学会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中位数的知识,如选拔运动员、体育比赛等,中位数的知识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我每天都会把数学课或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写在数学日记里,找出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每次复习,我都会先看看数学日记,它现在已经成为我学习的好帮手了。”从学生的反思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自我监控”感到新鲜且兴趣浓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愿意通过反思来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最终使自己的数学水平、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对问题思考过程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主渠道。在以往的课堂上,学生们较多关注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而很少思考“我为什么这样想?”“我的思维过程有漏洞吗?”现在,每当教学环节进入到重点或难点时,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我通过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的方法来展现自我监控的过程,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明到食品店买糖,每千克糖8.2元,要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买0.3千克需要多少元?让学生算算总价,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讨论。在解决8.2×3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说可以用3个8.2连加算出总价;有的学生说可以把8.2元化成82角,用82角×3=246角,再换算成24.6元;有的学生直接将8.2看成82,82×3=246,因为因数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缩小10倍,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十分活跃。而解决8.2×0.3时学生发现用连加的方法不能解决此题,我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的思考过程:“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个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说:“将两个数都看成整数去计算,乘得的积再加上小数点,得到2.46元。”学生在对问题思考过程的反思中,自主地攻破了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叙述计算方法,教师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尝试地自我提问:“我是怎样想的?”“我哪还不明白?”“同学的回答比我的想法好在哪?”在不断地反思、总结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提高。由于班级授课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在心里进行思维或把它写在数学日记当中。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日记”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反思水平有了提高。
  3.通过解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我曾对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的检查习惯和检查方法做过调查问卷,得出学生平时做完作业后大多数人没有检查的习惯,考试中的所谓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致使学生常常不能检查出错误。这些都说明学生在此方面自我监控能力比较低。
  有人说:“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所以由外部压力而形成的‘他控’也是提高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学生的成长是“自控”和“他控”两套系统在起作用。“自控”是自我的一种调节控制,而“他控”是指外部对他的教育控制。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对于学生养成自我监控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坚持和学生共同制定监控计划、共同决策,在民主的“他控”下,学生会自觉地“亲其师,信其道”,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在改错题前找出错误原因并写出来,错题原因不能用“马虎”二字搪塞。开始,学生感到比较“痛苦”,有些学生说:“宁可多做几道题也不愿意找错误原因。”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有了收获,这种“痛苦”便也成了快乐。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将错误原因进行了归类,发现学生的错题大致可分为:解题习惯不好(抄错数、忘记换算、单位名称写错等);知识点掌握不好(解题思路有问题、概念不清楚、列式错);计算错误。
  在此基础上,我对症下药,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初步总结出:做题前的“画批法”,即将题目的重点、易错点画出给自己以提示;做题中的“自问法”,即每做完一步思考、自问“我求出的是什么,它与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关系”;题目完成后的“逆推法”、“代入法”。最初,学生常常需要教师提醒才能想起这些监控环节,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习惯。之后,我们还推广了“题目分层法”,即将作业题、练习题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难易程度的分层,各层用不同的标记区别以使老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差异,同时方便了今后的复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潜能,掌握了一些自我监控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监控能力。
  4.通过考试后的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
  我在一次考试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把自己考不好的原因归于“理解能力差”、“状态不好”等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和“运气不好”、“考题太难”等不可控的外部原因。这种归因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努力或是推卸责任,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指导是必要的。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方法等可以控制的内部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