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处可见的教育

2011-12-29赵小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崇山峻岭,草木郁郁,虫鸟鸣唱,溪水潺潺其中。纯自然的景色,往往让人置身其中,深受其感染熏陶,对其又爱又敬,而人工的景色却很少能让人心生景仰之情。这就像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一样,刻意的说教,学生会充耳不闻,接受起来也不会自然。好的教育行为要抹去浮华,摒弃雕饰,像杜甫诗中描述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身边的同事有两个教育片断,拿来议议。
  片段一:课前,老师发现学生的书包都放在椅子上,椅面只留下少一半可坐,学生的小屁股坐在椅子沿儿上自然不会舒服。所以老师要求学生把书包都给椅子背儿背上,这样书包都垂在了椅子的后面,学生就坐得舒服些了。偏偏有一小女孩瘦弱,怎么也不能把书包背在椅子上。老师走了过去,一边伸手帮助她,一边和她旁边的小男孩说:“韩远,你就这样看着啊?”小男孩闻言马上伸手相助。
  片段二:学生发言很踊跃,有些学生就在把手举得高高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回答喊了出来。老师最终叫起的是遵守纪律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且在学生发言后表扬道:“我喜欢叫按要求举手发言的学生!”
  这两则真的是很平常的学校生活片断,这里我要谈的是教师言行的教育性。
  片段一中,老师想迅速地开始上课,可有多种做法:
  第一种,告诉女孩旁边的男同学:“韩远,帮助她挂上书包!”
  第二种,自己走过去帮她挂好开始上课。
  第三种,不予理睬,开始上课。
  其实,这三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即便是第三种解决办法,我相信三年级的小女孩也能在开始上课的10秒钟之内把自己的书包处理好,而不影响上课。其中方法一,要求学生帮助,也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做法,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方法二,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同时也是助人为乐的身教示范。然而,若您是位经常与孩子接触的人,您一定会想到,您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解决了问题的同时,有些学生心里可能会默默地埋怨那个女孩:
  “真娇气,挂书包还要老师帮助!”
  “她真笨,书包都不会挂!”
  “都怪她,耽误时间,让老师着急!”
  “不管她,老师都没说话,没理她。”
   ……
  有时,人的心理是不可控的,但是可以引导。老师选择的做法是边帮其挂书包,边引导旁边的小男孩伸手相助:“你就这样看着啊?”这一句话的潜台词很丰富:“你应该伸手帮助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主动帮助,光看不行。”同时,老师的行动对身边的学生是个榜样,对那个小女孩来说是种关怀。学生这时想到的会是:“我们老师对我们多好!”“是啊,我早该出手相帮了!”“向老师学习!”等等。
  我想,片断一中那位老师肯定不是在头脑中闪现了很多解决办法之后,再权衡优劣“三思而后行”,他的做法只不过是一个不经意的、随意的举动而已。这就是为人师者的素质,不是刻意做作而为,是出于下意识的举动。片断二中,老师表扬学生的话“老师喜欢叫按要求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是引导,不是厉声的呵斥批评,然而却起到了批评的效果。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模仿老师的言行,模仿老师的字体,老师喜欢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老师想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子,只要他们意识到了,就会有意识地向着那方面塑造自己。他们每天最想得到的就是老师的表扬、老师的宠爱,所以不要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让他们觉得失宠,那样你的批评就会成为失败的批评。
  我们说教育是语言和行为的艺术,那并不是说教师的言行都是经过三思后筛选的言行,也不是说只有那样的言行才称得上教育艺术。怎样才让我们随意的语言和随手的举动就充满教育性呢?我想,应该很简单,只要心中充满真善美,洒满阳光,又饱含对孩子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自己有高的要求,不辍阅读和学习,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深谙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至少也是一位合格的受学生爱戴的无愧的教育者。■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