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致用本领 育善良之人
2011-12-29李京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关心怎样以自己的学科为载体,教致用本领,育善良之人,最终成就社会有用人才。我愿意将自己多年来“以学科视角诠释上述教育理念”的思考及实践与同仁分享。
用地理观念引导做人
地理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协调人地关系”。此观念的建立,对善良做人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地理学关注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人类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可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舞台”,人是在与环境打交道中获得发展的。地理学科就是在研究:这个舞台的空间格局、人与舞台的关系及舞台上人与人的关系。从世界观层面看,地理学科看待世界的观念是:环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环境通过提供资源为人类服务,人类需要优化自身的生存环境,但人类必须了解自己,不能超越自然,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这种观念把人真正融入了自然界,以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为思考点,来构建自身的行为体系。这种价值观的植入,会使学生从小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约束自身行为,懂得感恩自然,宽容他人,以这样的观念开发自身的创造力,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会成就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事。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这样的观念呢?又怎样以此观念引导学生做人?
首先,教师要懂得抓学科教学本质。学科教学本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科本质、学科背景知识、心理学、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共同作用于学科教学,构建起最终转化为学生能力的知识体系,即教师特有的专业知识系统,是涵盖了“特定学科、心理教育学、社会发展背景、教与学方法”等领域的交集型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仅局限在学科,更重要的落脚点是全方位育人。地理观念的渗透正是育人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反馈、教学反思调整。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关注:知识体系设计依据学科本质,强化价值取向;学习策略设计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强化价值观建立;教学方式设计依据有效落实,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背景知识设计依据生活需要,强化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这样的设计思路,贯穿一个思想,就是让学生以学科本质知识体系为载体,建立地理学的价值观念。
教学实施反馈,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态度情感价值观建立情况,分析现实问题、解读生活的能力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调整,教师要关注强化“教学实施反馈”环节中的积极方面,关注学生态度、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
如此研究、实践,就会让教学过程发挥育人的功能。地理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是从学科本质上全面育人。
教学观念的建立为培育学生如何做人奠定了基础,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能力系统,这就要深入挖掘学科的有用性,教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能力。学生思维系统的建立、生存能力的提升、发展能力的形成无疑是重要的,地理学科教育能够从地理视角支持这些能力系统的建立。
用地理视角深化认识
建立起科学、辩证、灵活、积极的思维体系,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基础能力。从地理视角对学生思维体系的建立有怎样的作用呢?地理视角看问题,会凸显出“系统化、相互作用、不同尺度”的三大特点。
系统、多角度地看问题。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是系统的,是把一事物放在其依托的背景下来认识,这种认识不再是孤立、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还是多角度的、换角度看同一问题、同角度看不同问题,利于灵活全面的思维训练,利于发展综合素质。
系统是多要素的组合,比如,人类的发展问题,地理视角是将其放在“人口、资源、环境”构成的综合系统中考虑,既关注各个要素的发展,还关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系统发展才是真正的人类发展。因此,关注地理事物的相互作用,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视角,以这种视角认识事物,利于辨证思维的训练,利于科学思维的训练。
地理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关注事物的尺度大小,包括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变化的时空尺度。这样的视角利于认识事物的从属关系,理解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和绝对独立的事物,教人动态变化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教人压缩空间绘制地图认识全局,或者抬高视角,到宇宙空间俯观认识地球,视角的收放、远、近,使人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在地理教育教学中,不断用这些视角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对学生的思维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终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
用地理方法提升能力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教学中,借助地理学科的独特功能,我运用地理“大课堂”实践、“小课堂”模拟,线性打剖面、图层叠加认识系统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真实世界,进行科学探索训练、动手实践训练等,帮助学生长真本事。
我的思考和实践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世界”变成“小课堂”。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在“社会课堂”中学习,因此,校园小课堂必须拓展,从而打破学生对学习认识的局限性。走向社会的学习属于体验型学习,与校园教室课堂的区别在于学习场景真实、学习空间没有围墙、学习氛围是自主动脑发现、动手实践、学习成果是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习环境与课堂学习情境相去甚远,但是非常接近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当这种学习与校园环境学习有机结合时,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就会超越“接受、考试”等狭隘的认识。怎么操作呢?我尝试开辟过两类课堂,一是在校园内、教室外开辟实践学习园地;二是走出校外,借助地质博物馆的社会资源,开辟学习大课堂。
其二,“小课堂”连接“大世界”。
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是“教室小课堂”,而学生将来生存发展的舞台是复杂的大社会,如果教师只是跟着教材局限性地在“小课堂”传授前人经验,则很难引导学生看清楚大世界的发展轨迹。
因此,小课堂的教育材料要取自大世界,落实到具体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聚焦情境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活化教材、聚焦情境问题”是挖掘教材中看似“静态”的知识本质和学科方法,将“静态”转化为“动态”的应用型学习材料,确定贴近实际的“情境话题”,并围绕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讲地壳运动,教师找到一块生活在浅海中已经灭绝的菊石化石,围绕这块化石的采集地珠穆朗玛峰脚下,探讨“菊石为什么上山了”这个问题,带领学生推理探究、模拟地质工作者工作,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渗透和应用。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带学生做模拟实验,课上分析探究结果,可以利用课堂分组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此种种,借助“小课堂”探究“大世界”的问题,最终提高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带领学生进行多地野外考察,立足真世界,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方法,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用地理眼光解读世界
学生最终要走向并面对真实的世界,并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一代代不停歇地传承智慧。怎么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愿为这个世界付出责任,奉献一切,需要帮助学生欣赏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地理学科的优势,让其义不容辞地承担这样的教育任务。
地理的“站在全球尺度看世界,立足系统求发展”的高远、全面的眼光,可以多种方式呈现这个世界的神奇、美丽、规律、秩序,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采的差异性世界,感受并欣赏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魅力,生发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爱,从而深入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地理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高远的眼光,以这样的眼光带学生走进世界、解读世界,必将开阔学生的胸襟,陶冶学生的性情,自然会激活其内在的关爱世界、为人类服务、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等善良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育就是有效的、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