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学生中进行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1-12-29赵宏伟卓小利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科学素质是人内在的一种重要修养,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刻不容缓的大事。但目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科学、劳技、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科技活动仅仅停留在科技节上,没有做到序列化、平常化,科技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还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活动或以少部分学生参与竞赛为主要目的的层面上,注意力还在如何使这些学生快出成绩和早出成绩上。
为了能在初中教育阶段更科学、更系统地探索利用学科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发校本科技教育课程,我们在2008年开展了《在初中学生中进行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并成为西城区“十一五”重点课题。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推进,形成了以学科教学为依托,以校本科技课程为平台,以科技活动为拓展的学校科技教育体系。
建立多样化、有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1.发挥学科课程载体作用,实现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学科课程是中学的主体课程,也是基础课程。发挥学科课程的基础作用和载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进行科技教育,是中学阶段进行科技教育的关键。各学科教师都要参与到科技教育中来,了解科技教育的实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知识、方法、技能、思维等,自觉地进行科技教育,实现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例如,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就是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的“联姻”点。基于这个认识,语文组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科技活动中来,进行了“科学家名言书法”比赛,抓住学校建设“诺贝尔园”的机会,开展了“我为学校科技节出金点子”、“我为诺贝尔园出金点子”的征文比赛等活动。
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还要求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