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首都基础教育: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2011-12-29罗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实施的起步之年,任务繁重而艰巨。新的一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要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
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项任务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好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新的一年里,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使命,着力在优化结构、提升内涵、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育科学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在学前教育需求增加和供给多元化的背景下,明确性质和功能,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深化课改,着力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在群众追求“上好学”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完善政策,着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强化规范办学,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抓住重点、整体统筹,既要全盘谋划各项工作,更要注重有效衔接,找准关键环节,把工作重心放到出实招、办实事、得实效上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动首都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做好基础教育的科学推进,必须首先明确总体思路,即明确角色定位、创新供给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当前,我国处于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阶段,要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多层次和多样化。要在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和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加快政府从公共服务主办者向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形成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公平、普惠为民、保教结合、就近就便”的原则,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样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今后3年,要全面普及学前3年教育,建设和改造600所幼儿园,使全市公办园比例达到70%。今后5年,市区两级按比例分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安排资金50亿元,统筹各级各类幼儿园发展,提高对公办园生均补贴标准。
2011年要通过新建、改扩建、开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等多种途径增加学位2.7万个,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生均定额成本补助1.2亿元。颁布实施民办幼儿园设置管理规定。面向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实施师资培训工程。建立北京学前教育职业学院,提升培养层次,扩大培养规模。
2.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结合“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根据城乡人口变化和城市建设发展状况,科学规划,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做好布局结构调整。
结合中小学抗震加固工程,继续实施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均衡配置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强化政府责任,坚持以公立学校为主接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审批和扶持符合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建立市区政府分担机制,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范围。
启动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随班就读课堂质量。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薄弱校师资水平,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和机制。
探索多种倾斜政策,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资源共享。继续实施名校办分校、高校对中小学对口支持等行之有效的学校发展策略,普遍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专项督导和监测工作。
3.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修订完善并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高中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管理的模式;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实验,全面开展教材教法、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验、自主排课实验、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开展国际基础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引进试点。
大力培育高中学校办学特色。引导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探索多种育人模式,为有特长的学生成长搭建平台。
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总结原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转制工作的基础上,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办学主体多元、办学模式多样的学校发展新形式。强调学校在性质明确,产权、债务清晰,招生、收费规范前提下,给予试点学校以更多办学自主权,探索出公办校与民办校的有效发展新模式。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实验校与实验基地。探索区域内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教育方式,揭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4.全面实施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目
按照方案,基础教育6个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项目今年将在市、区、学校三个层面上全面实施和推进。项目实验将进一步完善政府牵头的领导机制、专家咨询指导机制、分工负责与协作联动机制、项目培训研讨机制等,保障其运行。各区县和各学校要加强领导,建立政府领导下的改革实验领导机制;要明确目标,创新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要突出重点,明确区域实验有重大突破的若干项目;要细化责任,落实各项改革实验保障制度与政策措施;要加强过程监控,加强全程项目督导与阶段监控;要注重总结,加强问题预警与成果推广,争取3~5年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找准关键,突出新工作、新举措,积极探索,多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1.深刻把握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
总的来看,目前,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呈现三个趋势: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转变;由一元发展向多元发展转变。
当前,人们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是“择校问题和入园难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等。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反思原有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区位、资源、政策、人才、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思维、思想、思路等多个角度,深刻理解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的着力点。
改革与创新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但要防止把改革与创新理想化、绝对化、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首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