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交流展示走出“盲目”

2011-12-29黄永琴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在物理教学中,有效的交流展示可以让课堂得心应手,易于调控,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如今,大多数的物理教师都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示,的确,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民主的一面,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权,课堂焕发着活力;但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在“热闹”的交流展示背后,却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误区。
  
  误区一:盲目“交流”,披上“假交流”的外衣
  
  在物理课堂中,有一部分教师把交流展示当形式,甚至认为:“没有交流就不是一节好课”。以至于在公开课中必须设置很多的交流展示。这样一来,课堂上热闹交流学生的多了,但是静静思考的学生少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下降。有些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交流,由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很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交流展示时的“人云亦云”的现象,这就出现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室里剩下的只是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披上“假交流”现象的外衣。
  对策:给学生适宜的思考方向。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肯定不是空洞地进入课堂的对话情境,他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为生长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而要让学生进入交流的角色,教师就应该把握一个重点,那就是什么问题能引起学生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向什么方向思考,怎样思考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因此,关键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对话交流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交流的发生,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定位在什么度上。问得太深或太浅都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应该从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出发,提出可行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误区二:盲目“展示”,“以个人代替小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师在对小组合作的指导时,总会不自觉地让小组内的个别学生展示,特别喜欢让个别好学生说,但大多数学生一言不发,而个别学生在展示时常说:“我认为……”不是说:“我们小组认为……”而且学生的个体展示的成功也往往被强加给小组的成功,这就导致了虽然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但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却不高,一大批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思维也没有得到训练。
  对策:适时点拨引导。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深入各个小组中,或者倾听、或者观察、或者指导以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声现象》的第一次教学中,很多小组都设计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但是我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但不能是组长上台演示实验时,学生能够操作,但展示的语言不过关。我让学生这样说:“我们组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讲话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学困生的动手能力。
  
  误区三:盲目“倾听”,呈现“手舞足蹈”的热闹
  
  所谓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但是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表现出不会倾听,甚至不想接收别人的意见。学生最喜欢物理实验课,但在实验课中的表现也让教师感到头疼:很多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手舞足蹈,但对于实验的要求、步骤根本没心思听;实验时小组内乱哄哄的,表面很热闹,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各玩各的,没有讨论、交流,不会关心其他同学的感受,结果导致学生不愿倾听的现状,难以形成合理的研讨氛围。
  对策:培养倾听的习惯。会倾听、交流,不仅能使学生吸取别人见解,更重要的是来完善自己的理解。学生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如在听小组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要倾听同学发言的思路,弄清这种想法有没有不妥的地方或者错误之处,如果发现了就要提出合理的质疑或者反问,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既尊重了他人,又创设了理解的交流氛围;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不打断同学的发言,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给予适当的评价。如,在探究平面镜的特点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走近镜子,为什么人像变小了?但在实验中像蜡烛一样?由于学生的认真倾听,学生都发现了这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加以指导,让学生彻底了摆脱了这一问题的困扰。可见在倾听时切忌大声嚷嚷、几个人同时说,这样会导致好的观点不能很好的分享,导致知识点的落空。
  而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是很关键的,我们也要变革过去的针对个人的评价,如,“你今天表现好吗?”“你很优秀”,而现在的评价,就要求教师对小组进行评价。如“大家觉得今天哪一小组的表现最好?哪一小组交流得最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小组体验交流的快乐。
  总之,课堂交流意味着相互获取、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只有高效的交流、合理的展示、认真的倾听,才会让我们的物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