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对名师的“酸葡萄”心理要不得
2011-12-29周永清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在第一次市统测中,某校高三年级的学生普遍没有考好,这让高三教师感到窝囊,让学校领导感到纳闷。这一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再到高三,教师在教学上、班主任在管理上就没少下功夫,为什么到了高三第一次参加市统测,就这么不经考?这一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大家就寄予了厚望,指望着三年后高考打翻身仗,重振学校的辉煌,为此,学校从师资配备上、从物质条件上充分予以保障,尤其是升入高三,学校优先把在校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安排到高三任教。精兵强将,应该使这一届高三的教学质量好上加好。可是,高三学生在第一次市统测中却考得如此不理想,这真让学校领导难以接受。
在高三年级的成绩分析会上,学校领导发表了讲话。其中,学校领导一方面肯定本届高三年级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各个学科都有重量级的名师,这些名师在校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反复强调,名师必须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把学生成绩提起来,才能算名师。否则,“名也不名”。
会后,那些被领导称为名师的教师,私下里交流感受。大家都觉得,他们好似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但又好似受到学校领导的讽刺,讽刺是真,尊重是假,领导好像吃了“酸葡萄”。成绩分析会开过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高三办公室少了以往教师相互之间热情讨论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现象。
真实的情况是:第一次市统测考试范围是高考的所有内容,目的是要对全市高三学生进行一次火车侦察。作为普通高中,因为生源基础不好,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只能注重基础教学,进入高三以来,各科既要赶教学进度,又要适应高考要求增加教学难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而实际状况是教学进度快不起来,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提高起来也很慢。重点高中在高一、高二时就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进入高三以后教学进度相对于普通高中显得更快,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提高得更明显。因此,这一次考试,作为普通高中势必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虽然安排了名师对各科予以把关教学,但短短的一个多月难见奇效。
暑假中,为高三年级配备教师,学校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名师。在高三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希望名师在教学中起到带头作用。在对高三年级的管理中,学校领导更想以制度以权力首先把名师控制好,以促使名师必须做好教学工作。可是,学校领导自己作为教师所拥有的教师资本,明显比不上名师的教师资本,这使得学校领导缺乏对名师发号施令的底气。学校领导虽然拥有管理资本,可以对名师颐指气使,但名师往往清高,瞧不上领导的管理资本。高三的工作需要名师,需要领导尊重名师,但面对名师的清高和难以控制,学校领导却又心理不平衡,对名师真想痛骂一顿却又必须把痛骂名师的欲念压在心底。
过去,我曾经见过学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常常拿名师说事,不管开会谈什么问题,领导扯来扯去,很自然地就扯到了名师,反复责怪名师不能服从管理,责怪名师不好好工作,嘲笑名师——“你是名师,你名在哪儿?”“做不好工作,你还名什么名?”。
对名师的“酸葡萄”心理,常常会驱使领导表面上尊重名师,实际上却把名师当作管理的对立面伤害名师的教学感情。得不到领导应有的尊重与欣赏,名师的教学情绪会走向消沉低落,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必然会止不住地下降。被领导当作管理的对立面,名师会不由自主地把智慧与精力从教学中撤出来,专门用来与领导做对抗。“酸葡萄”的管理心理,最后的结局是领导管理与名师教学双败,而不是双赢。
领导往往出于自己的教师资本和管理资本的底气不足而误认为名师个性太强,过于清高,不好领导,人为地把名师当作管理的障碍加以排斥。其实,名师大多拥有正直负责的人格魅力,拥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教学修养。领导不必苛求教师资本与管理资本之和超过名师的教师资本,只要真诚地尊重名师欣赏名师,虚心向名师学习,倾听名师,就能够赢得名师的尊重与支持。向名师学习,倾听名师,既有利于调动名师积极性,促进名师发挥学科教学的带头作用,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又有利于丰富领导的管理智慧,促进领导在名师的支持下不断增强管理资本,提高对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如此,领导与名师才会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