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2011-12-29严焱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误区
1 对班主任的关注重压力,轻激励
我们赋予班主任“艰巨的使命”、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对未来栋梁的培养等说法。教育,甚至是教学工作的任何的纰漏、缺憾,都由班主任来担当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班主任承载着一个学生,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近乎苛刻,每一科成绩,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课堂秩序,我们都习惯让班主任“负责”,甚至家长的低素质,我们也要求班主任“解决”。
由于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效难以量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常常被归入“辅助教学”的类别,班级管理似乎没有什么“辉煌成就”,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奖赏”。班主任顶着工作本身、生活以及身体疲惫的压力,有的只是“郁闷”,甚至对班主任工作的恐惧,班主任工作成了人人躲之不急的“苦差”。
2 对班主任的培养重考核轻指导
班级管理的考核内容林林总总、事无巨细,但是,考核过程以打出分数为目的,普遍问题、个别问题、特殊问题,不总结,不强化,不指导。一些能力欠佳或者是年轻班主任常常会“事先不知所以”“事后不知所措”,几年下来谈不上“功劳”,只剩下“苦劳”,无法实现“工作上台阶”,更谈不上“快速成长”。
3 对班主任的使用重选拔轻培养
对于班主任的选拔,学校的领导可谓是“精挑细选”,要思想过硬,要业务过硬。但是,却忽略了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一名班主任,一名普通教师如何胜任班主任工作等问题。“一年熟悉工作,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崭露头角”这些指标和任务仅仅是指“教学业务”,不包括班级管理能力的过关和提高。于是,就出现了班主任“断档”“难选”的现象。
对于不能胜任或不愿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学校采取“放弃”的态度。学校领导疲于应付对乱班的处理,对于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尾巴”,教师不是“频繁救援”就是“无奈哄骗”。
4 对班主任的教学重实践轻科研
许多人认为,“科研”是教学的事情,班主任只要做好“琐事”就行,况且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比新方法、新思路要实用得多,而且是“立竿见影”。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和引导,更侧重于强调“活动搞好”“自习课盯紧”,忽视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和提升,忽视了“科学管理理念”“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甚至有人将班主任工作“戏称”为“力气活儿”。
对策
1 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到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
班主任的压力是首位的,作用是首位的,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作也应该是首位的。学校党政领导要投入大部分精力关注班主任队伍建设。对于班主任队伍建设要保证时间的首位考虑、人员的首位保证、资金的首先拨付。杜绝班主任培训给教研活动让路、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给“写作业”让路的做法。
2 建立并实施坦诚、深入的评价体系
考核是为了实际效果,而不是为了什么形式,评价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打出一个分数。张一次榜,出几张密密麻麻的表格,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进一步指导班主任工作,这样的考核就是“官僚主义的弄虚作假”,无异于“劳民伤财”。
坦诚的评价体系应该给班主任提供真实、持续的反馈信息。考核结果的语言要简单有针对性,评价的内容要标准一致,问题和成绩的展示要没有异议。评价结果要与班主任的利益挂钩,要以不断提升班主任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考核结果确定后的指导工作比准备工作、记分工作更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及时、准确找出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特殊指导,这才是评价的关键。
评价体系尤其应当包括班主任职业发展的内容,根据评价结果,班主任要清楚自己的优劣,清楚自己的发展规划。
有人说班主任都是“成人”了,问题“自己悟”,办法“自己想”,那这项工作就不能叫做“建设”,而是班主任的“自然成长”;也有人说,知识分子求的只是“认可”,与利益挂钩没必要,这样的人肯定是忘记了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
3 完善并创新培养、激励机制
班主任不是“一选了之”的事情,不加强班主任后备队伍和现任队伍的培养,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的教育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培养
给年轻教师定班主任工作的指标,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班级管理的能力,第一年见习班主任,第二年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第三年就要站稳班主任岗位;班主任培训工作应该是全员范围,要岗前培训、定期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来培训,通过工作的开展来培训。
班主任的培养要从现状出发,要分级别、分类别,要有人群的针对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培养的内容要创新,形式也要创新。
培养的内容涉及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常规管理知识,更要有现代班主任能力的培养,如,心理辅导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我们还可以教班主任如何穿衣打扮,如何增强语言魅力等。
优秀班主任的传帮带、系统的理论讲座、案例分析都是有效的传统形式;对班主任的培养还可以建立新教师支持网络;导师培训模式可以包括专家诊断式、研究——指导式、跟踪培养式;还要建立班主任业务档案,对班主任实施动态管理。
(2)激励
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导向性”指导。对于班主任的激励,可以是荣誉的,评先、评优;可以是钱物的,晋级、发奖金;也可以是成长机会的提供,骨干教师培训、外出学习提高;还可以集体激励,组织欢庆活动等。通过有效的激励使班主任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不断振奋精神。
我们不能以奖牌和“吹捧”代替金钱,优秀班主任应该是学校“拿钱最多的人”。即使诺贝尔奖、体育冠军都包含了现金的奖励,为什么班主任一沾金钱就“满身铜臭”呢?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管理者一定不能有对业绩不做奖励的坏习惯。
教师都是渴望优秀和不断进步的,激励的形式应特别的包括为他们提供“培训”“成长”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奖赏”,告诉大家,学校关心班主任的成长,会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3)营造科研与创新的工作氛围
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及班级管理和其他工作一样,要讲“科学”,要创新,没有科研和创新的班主任队伍永远是“保姆团”。
学校要把最有创新活力的教师,最具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放在班主任的岗位;投入更多的力量组织班级管理的科研、创新活动;学生教育活动、班级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在“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对于适应变革,深入研究的教师,要及时宣传其精神和做法;对于班主任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自由度,允许其改革,促其在改革中成熟。
要学会利用意外机会,如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引发教师广泛讨论,当大家都议论某一问题,都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科研和创新的氛围就会形成。
教务处、教研组长承担着教研任务,教育处、年级主任应该负责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与创新,组织班主任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讨。利用沙龙、联谊会、带班风格的得失分析等,使班主任在“繁忙”中有所思、有所悟,在“重复”中提升理论认识高度,提升管理水平。
当然,“创新”和“科研”不是一种过渡,而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创新和科研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目的的、有序的活动,是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创新。
走出误区,科学管理,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人人争当班主任,人人争做优秀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定能创出好成绩,学校工作定能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