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的选择与提炼

2011-12-29贾书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利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和科研部的老师们一起把全区基层学校和教师个人提交上来的、拟申报“十二五”省市教育学会重点或一般课题共计70多项,逐一审核完毕。存在的问题可真不少,需做修改和调整的占到8成,教育科研已喊了多年,现状却仍然如此,借刘半农的一首诗来表达心境,就是“叫我如何不想她”。
  此前我曾多次参与哈尔滨市教育学会课题审核专家组的工作,对课题多少有一点心得。这里面最要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课题的选择,二是课题的提炼。
  先说说课题的选择(简称选题)。教育科研方法的书上所罗列的关于选题应当遵循的原则有若干个,但专家在审核课题时主要看重三点,即价值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而且是综合起来看。课题的价值性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基层学校和中小学教师而言要侧重于课题的应用价值,即课题的实际作用或实际意义有多大,进一步说,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课题跟学校实际或教师工作一点不沾边,研究它干嘛?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教育均衡发展”是国人的一种美好愿望,但与现实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温家宝总理曾讲到我国拟用十年的时间求得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再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关于化解教育去行政化问题的研究”。“教育去行政化”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宏观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等诸多重大事项,是我国政府要着力破解的一大教育痼疾。凭一校之力、一己之力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个人来说,写写文章探讨一下相关问题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丰富国家的教育决策,未尝不可,但若开展课题研究恐怕就不合适了。
  课题的创新性,也没有什么神秘的,通俗地说就是课题要有新意,要有一定的原创成分。创新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搞研究最忌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跟风、赶时髦。外面研究什么,头脑一热就跟着研究什么。例如,某校领导日前刚听了某专家所作的“高效课堂”报告,马上就申报了一个“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再如,某校前不久组团参观了杜朗口中学,回来后就申报了一个“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的课题。(2)重复别人的研究。人家研究得已经非常透彻,并且有许多现成的成果见诸文献,借鉴过来也就可以了。许多课题皆是老生常谈,似曾相识。例如,“小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的研究”“观课议课的实践研究”“探究学法指导,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等。(3)把教研活动跟教育科研混为一谈。我们提倡“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体验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教研活动跟教育科研的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例如,有三所学校申报的课题分别是“‘同题备课,错时上课’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学科集体备课的研究与实践”“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备课策略的研究”。就我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实践来看,要保证备课(包括集体备课)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增强责任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把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最好能把教师的工作与其切身利益切实地挂起钩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需要的是我们踏踏实实的做,而不是研究出个“花”来摆在那供人观瞻。(4)复申请立项。在课题审核时还发现,某位教研员的个人课题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已经结题并获得了科研成果“一等奖”,现又以同名课题重复申请“十二五”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既没有意义也是不允许的。建议这位教研员,要么变换一下角度再行申报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要么就申报更高级别(如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
  课题的可行性,就是学校或教师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和能力。这些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可以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有些课题很有价值,但凭借学校现有条件或教师个人能力却无法开展;或者勉强开了题,研究一段时间后就研究不下去了,只能是半途而废,无果而终。例如,某教研员在“十一五”期间确立了“通过棋文化的推广实现以棋益智、以棋育人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位教研员与某小学校联合开展了此项研究,选择一个班级开设“围棋”课程,但也勉强维持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不得不停下来。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一是课时问题。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不得随意增减。棋类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只能占用校本课程的课时;但课上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若向课外延伸,则势必触及政策上的“高压线”,学校随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不允许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二是师资问题。师资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而目前中小学校普遍缺乏棋类方面的师资,这就决定了此项课题难以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三是经费问题。要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授课就需要一定的费用,而目前公办中小学校已经完全取消了学杂费,也不准许以特长培养的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这就是说靠学校自筹经费的途径已经封死。因此,向这位教研员建议,“十二五”期间如还想开展此项研究的话,只能向区教育局打报告寻求政策和经费等支持。但政府财政对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相当紧张,甭想指望。有的学校课题立得太大,基层学校或教师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生本课堂”涵盖面太广,学校可以选择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研究。经与学校沟通,建议改成“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研究”。还有的学校课题模糊,不知所云。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教学‘五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被公认为课堂教学“三要素”,“五要素”所指何物?再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商培养的实践研究”。就目前来说在学界“情商”尚属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基层中小学校要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是“提升”情商,还是“培养”情商?“对学生情商培养”的提法通不通?建议这两所学校改变研究方向。
  再谈谈课题的提炼。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以后,就要加以提炼并清楚地表述出来,这就是课题名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课题名称的基本要求有三:一是要准确,不含混。让人看到课题名称就知道要做什么。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品质的研究”。“品质”的含义相当宽泛,既可以是“道德品质”,也可以是“心理品质”;既可以是“意志品质”,也可以是“思维品质”,等等,究竟要提升学生的什么“品质”呢?没有交待清楚。经与该校沟通后,建议改成“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再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提高课堂参与率的研究”。“课堂参与率”是指什么来说的呢?含混不清。经与该校沟通后得知其本意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议改成“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的研究”。二是要精炼,不啰唆。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了然于胸。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关于课堂教学中导入板书结束的研究”。这是典型的对要做的事心里没数。经与该校沟通后得知其实际上是要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开展研究,建议改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再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在课型、课例实施中关注个体差异,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实践探索”,前后两句话,每句话都是一个大课题,到底要做什么呢?另外,关注的是教师的“个体差异”,还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呢?经与该校沟通后得知,“课型、课例”问题他们已研究多年,现在想在这个前提下侧重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区里不是正在倡导“构建生命化课堂”吗,所以就在画好的“蛇”身上添上了一条“腿”。建议改成“在课型、课例实施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研究”。三是要规范,不uGXzxhx38mU5unb1j6RXCDZ/YiSMnZVk+piKkbE9BmE=随意。我们做的是科研的事,就要用科研的语言来说话。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这作为论文的题目可以,但不是规范的课题名称。建议改成“‘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再例如,某校申报的课题是“品位阅读滋润人生——打造校园书香文化,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让人一看还以为是一篇经验介绍或新闻报道的标题呢,另外“打造文化”作为政治语汇可以,作为科研用语不太合适。经与该校沟通后得知,“打造校园文化”是途径,“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是目的;建议改成“通过培育校园书香文化,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研究”。
  总之,基层学校或教师个人在选题时,首先要选准研究的方向,要考虑制约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突破口选在哪里?就好比要乘坐飞机出趟远门,要买去往哪里的机票呢?这在动身之前无论如何是要核计好的。在此基础上,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采取逐渐缩小问题阈的方法,把一个大问题化成数个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小问题,从中找出至关重要的并且凭借自身力量有望解决的问题,把“关键词”提炼出来,用科研语汇加以规范地表述即为课题。课题的“切口”宜小不宜大,不要贪大,要以小见大;勿须求全,须以点及面。在课题选择上,我信奉的原则名曰“小题大做”,“小题大做”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深、越做越透;而不要“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只能是越做越小、越做越浅、越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