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搞好教科研的四个“需要”
2011-12-29周春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要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自觉进行教科研活动是必由之路,同时教科研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要使自身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觉进行教科研活动。有些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搞好教科研,尤其是新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教科研。以下“四个”需要相信能给广大教师如何搞好教科研提供一些启示。
需要定位
英国著名教育家布克汉姆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而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其工作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复杂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的态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科研能让教师在周而复始、单调枯燥的职业生活中找到工作的创意、事业的成功与职业的尊严。因此,教师需要重建研究观念,教科研不是专家与学者的专利,它可以成为教师生活和成长的方式,成为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
中小学教师处于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所面对的教科研应该是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围绕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定位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研究。立足课堂,找准教科研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认清了这一点,教师才能在教科研的实践中积极地从实践中发现和寻找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以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把教科研作为自身的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因此成为研究者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必备的一部分。教师只有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争做研究型教师,让教科研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
需要定题
如何选题是教师参与教科研的首要问题,如何选题其实是个问题但又不是问题。说它是个问题是因为选题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师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教师选题如果没有选好很可能对教师参与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教师工作在第一线,接触的是具有不同个性和不同差异的学生,所以教师遇到的问题也会非常多,这些问题就是最好的选题,而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困惑、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等都是非常好的选题。但这样的选题要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科研针对中小学教师才是真研究。因此,对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应珍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走实践研究之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是搞好教科研的最佳路径。
在研究的定题上,中小学教科研应突出一个“微”字,切入点越小越好。这个定位和特征是由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科研时间以及中小学教科研目标定位等因素决定的,是符合一线教师科研实际的。教师选题的途径是非常多的,教学是教师的工作中心,教学中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很好的选题;教师做班主任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蕴涵着深层次的原因,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找出最佳解决策略,还可从中发现规律,找出基本原理;教师在理论的学习中会与专家的思想与观点发生碰撞,甚至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验证也是非常好的选题,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总结,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选题还是非常多的,选题源于实践,利于教学,无论研究的结果如何只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教师就真正参与了教科研。
需要定法
教师参与教科研必须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究竟什么方法是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这要根据教师研究的内容而定,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如某位教师在课堂的控制上有所欠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控制的研究,每堂课都对自己的教学控制进行反思,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控制能力,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而这位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则是行动研究法;如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展开调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有的教师对自己每天的教学、学习情况以教育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所采用的方法是叙事研究法。这些方法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与研究内容的不同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没有哪种方法好,或者哪种方法不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教师研究范例的总结发现,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通常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这些都是非常切合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如行动研究具有“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的优点,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了一起,在时间上让教师作研究成为可能,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用在教学之外进行额外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选用这些方法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了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需要表达
教师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如言语表达、文字表达等,而文字的表达所带来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因为它更易于保留,也可随时翻看,因此教师平时应多注重通过文字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研究成果。中小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与自身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学经验总结、研究报告等是一些便于操作、适合教师的表达形式,可以与教师的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中的矛盾,成为教育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成果的表达与撰写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的能力,要求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表达技巧。因此,教师平时应该养成思考与写作的习惯,将每天发生的事、所见所闻以及所遇到的困惑等都可以记录下来,有的教师喜欢写教育日记,每天晚上将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情况进行梳理,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大量的有用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写教育博客,这已形成了一种热潮,还形成了相应的博客圈,教师将所写的内容发表在博客上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教师的学习与借鉴,产生共鸣的相互间可以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争论,大大增加了教师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一些教师也因此在这种反思与写作中获得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教研氛围。这种思考与写作的过程,是教师理解与认识水平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手段,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许多教师都渴望将自己的文字发表在各种杂志上,这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其实平时思考的多了,写的多了,将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可以上升到教科研论文的层次,其实这并不需要多么深奥的理论,只要将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再加以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与适当的润色就可以形成一篇具有一定档次的学术论文。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学课例、调查报告等等,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研究专题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只要能将启发思考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传递给读者即可,切忌为了迎合编辑或者追求文字的华丽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