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集体备课的途径与对策
2011-12-29李国华张瑞芬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新课程提倡教学个性化与多样化,注重培养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注重教师的自我完善与专业发展。这就使注重设计共性教案的集体备课没有存在的必要与意义。我们要发挥这一校本教研平台的作用,就应该促其脱胎换骨,变革转型,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 名称要由集体备课改为集体研课,以拓展其范围与空间
由于备课是为上课做准备,设计教案必然成为集体备课最主要的内容,而集体设计教案又无法摆脱共性化的“魔咒”,不能适应新课程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要求,这就会使其作用受到制约,使其价值大打折扣。若将其名称改为集体研课,其活动范围与空间就大大拓展,其活动就不会再纠缠于教案设计,内容与形式就能丰富多样,各种校本教研活动都能在“研课”的平台上开展,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各种校本教研形式开展活动,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更广泛、有效地开展。
2 重心要由设计教案转向研讨问题,以转变其作用与功能
传统教育只重教师的教和硬性灌输,并形成固定模式,这既使教师面临的问题不多,即便有问题也主要在知识方面,又使教师只重按现成模式与经验进行操作,缺少探索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还使教师忽视自身能力培养,不注重在校本教研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作为校本教研主要平台的集体备课也就只关注教案设计,忽视问题研讨。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教师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这种共性教案设计已没有多大意义,要有效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就要使其重心由设计教案转向研讨问题,这不仅是因为问题研讨有利于拓展其空间与范围,有利于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还因为问题研讨有利于促使教师转变参与活动的目的与动机,由注重获得现成的操作模式转向注重培养自身的教研能力,因为它有利于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促使教师在问题探求中思维下沉,由技术层面转向规律探究和理论思考,促使其作用与功能实现变革与转型。
3 组织形式要由两足跛脚转向两腿健全,以完善其机构与活动
文革前的学校规模都较小,一个年级少的1~2个班,多的也才3~5个班。一个年级各个科目的教师常常只有1~2个人,学校就只能按学科建立教研组来开展集体备课或其他教研活动。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原来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的方式就越来越不能与之适应了,于是各个学校纷纷建立备课组,形成纵横两线的校本教研机构。纵向,仍按学科建立教研组,但其活动已不再包括集体备课,而主要是研讨问题。横向,每个年级都建立学科备课组,原来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功能转由备课组承担。但这种纵横两线、各有分工的校本教研机构只能适应“应试教育”,到今天便都出了状况,跛脚走不了路。从教研组来看,学校规模扩大使一些大的学科动辄有数十人,这么多的人开展活动就不宜进行面对面的争议和商讨,否则就容易因人多嘴杂乱成一锅粥,这就使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处于瘫痪状态,名存实亡。从备课组来看,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共性教案,这在今天不仅没有意义,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这样,在学校的校本教研机构中,注重研讨问题的教研组难以开展活动,能正常活动的备课组其共性教案设计又没有多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校本教研机构要进行改革,在纵向,要对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任务、形式、次数作一些调整。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或书面发言的专题讨论会,任务是集中全组力量攻克那些难度较大,单靠备课组还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通过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为教师教学和备课组的活动提供指导。活动形式主要是撰写论文、会议书面研讨和进行课题研究等,采取书面发言的形式有利于克服过去讨论问题人多嘈杂、发言机会太少等弊病,因为提交的论文即使在大会没有宣读,也还可以带回去看。活动次数不宜太多,通常以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开展一次为宜。横向可以把备课组改为研课组,并以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机构与活动平台,其活动虽仍包括备课,但活动的重心不再是设计教案,而是着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疑难问题。活动形式以问题商讨和同课异构为主,这既有利于教师把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相结合,又有利于教师把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面临的个性问题与解决在同课异构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相结合,还有利于教师将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校本教研活动揉合到一起,使个人设计与集体设计相结合,学习别人经验与独立思索、自己动手设计相结合。除开展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外,还可根据活动主题与内容需要灵活选择教育叙事、个案分析、专题研讨等其他校本教研形式,更好地发挥这一校本教研平台的作用。活动次数一周可安排三次,这有利于开展同课异构,将备课说课、授课听课和评课议课三个环节联成整体,形成系列化、连环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前后相继的三次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探究。调整后,教研组与研课组既都以问题研讨为中心,但又各有侧重:教研组侧重于研究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更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研课组主要研究难度较小、操作性、实践性都较强的问题。两者还形成互动,相互促进,研课组的研讨能为教研组提供研究材料与问题来源,而教研组的研讨则能为研课组的研讨提供指导与引领,两者相得益彰,各得其所。这样,学校的校本教研机构就得以完善,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教师SkmA3a9U5xhYI/nt2OBmoA==的教学与专业发展。
4 管理要由重管轻引,重形式检查、忽视实际效果转向既重管、更重引导,既重督促、更重激活转变,以激发其活力与潜能
要使集体备课的功能实现变革,不仅其活动重心要变,组织机构要完善,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也要变,要由过去重管轻引,重形式检查,忽视实际效果向既重管又重引,既重督促,更重激活转变,以充分激发其活力与潜能。
首先,领导者的管理理念要变。领导者要转变对集体备课的管理理念,不能只管不引,只重制订制度,形式检查,而不管活动内容与实际效果。开展集体备课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加强督促的同时,还要注重引领,让教师知道今天的校本教研应该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还应该做什么,以促使教师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热情兴趣不断提高,模式方法不断创新。
其次,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改革。要促使集体备课的功能变革转型,不能头痛医头,只关注集体备课本身,还要注意从相关配套措施改革入手。作为一个集体协作的平台,发挥集体作用应是它的优势与长处。但目前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却不利于这种作用的发挥,原因在于它们忽视教育的性质与特点,盲目引入企业的量化管理模式,一味强化竞争,用学生的分数与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等挂钩。由于学生成绩的高低只能在相同科目中比较,备课组内的分数竞争就成了教师“撕杀”的主战场。这就将教师置于一个两难境地:在教研活动中若把自己的经验方法、技能绝活告诉他人,他人班上的成绩上去了,自己班上的名次就会落下来,承受的就是批评、冷落、被扣奖金,甚至还有落聘的风险;而不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相互间不能分享,活动开展不起来,自己也得不到完善与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学校改变过去偏重量化管理,只重竞争,忽视合作的管理方式,要废除那种单一的用学生分数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使教师既重竞争,又重合作;既重自我完善,又重整个团队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激发这一平台的活力与潜能,才能促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蓬勃开展。
最后,要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风范。在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教师也会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导,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和交易砝码,不愿与人分享。旧社会文人相轻和部分教师不良的个性心理也会使他们自负,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心胸狭窄,有严重的忌妒心理,对同伴意见不能正确对待,对别人的作法吹毛求疵,热嘲冷讽。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因不团结而明争暗斗,在活动中不是为学术分歧而争辩,而是出于个人利益而吵闹,闹得彼此都不愉快,不欢而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学校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帮助教师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以促使教师互助合作,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使活动充满活力,取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