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初中德育工作

2011-12-29彭启聪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6期

  初中德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但是,从更高的要求来看,现行初中德育模式和效果与时代的要求和现代德育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从笔者的教学经验看,当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德育工作单向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条文,形式单一,忽略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到来,教育也开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面临着调整和改革。市场经济下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腐蚀着初中学生的思想,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经受着考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新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下,初中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大力地开展,唯此才能促进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德育不是纯粹的灌输式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影响式的教育。也就是说,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按照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进行,那是教条主义的另一种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消极影响。毕竟,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个性突出的时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地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有效的效果,因为德育本身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充分有效的沟通,而单一的灌输模式,显然很难搭建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为此,初中德育工作,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热衷于追星,这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是正常的一种社会行为。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学生对“追星”的理解不正确,盲目地追星,那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影响的。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采取否定态度和强调追星的消极意义,那样会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明星典范。
  正如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所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德育乃是使人认识、肯定和发展自我的一种积极手段,不是一种消极防范力量。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凸显人文关怀,强调学生主体的利益是有必要的。
  
  开展内外互动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职责。青少年的成长,是出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之内的,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这就使得初中的德育工作要扩展开来,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应该是内外互动的德育。内外互动德育是我们在反思我国现行学校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以内外互动为核心概念的德育方式。从宏观上看,内外互动德育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德育思想为指导的,是一项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初中德育教师除了要在课堂内组织德育,还要丰富教学方式,如,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德育工作。我们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优秀的品德,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互动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如,针对现代青少年对“爱”的理解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教师开展以“爱”为核心的主题教育。先让学生和家长各自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对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爱,然后组织一次互动课堂教学,让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地进行爱的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取得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并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大爱”精神。
  初中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积极调整和改革,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在学校和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