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生身体之学校经验谈
2011-12-29洪悦嫦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9期
目前,我国孩子身体逐步“玻璃化”,稍微有点体能训练的活动诸如站军姿、升国旗、跑跑步等都会导致学生晕倒、呕吐、骨折等问题。而且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情况存在于学校教育现场之中。“脆玻璃”成了当代学生的新新代名词,然而它仅仅是对学生身体脆弱的耻笑嘲讽吗?不是的,实际上它是对当代教育的拷问,对当代教育的批判!
早些年前,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教授针砭时弊地提出,要学习和借鉴古代教育学重视身体的传统,重建“身体教育学”,重视培养孩子的的野性、豪气、意志、活力以及健康的情感与审美情趣,使其精神“文明”,让其身体“野蛮”。无独有偶,2007年,“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和专家都看到了当前日益功利化竞争化的教育背景下,改善孩子生活现状、提高孩子身体素质刻不容缓。我校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下探索出一条重塑学生身体的校本实践道路。
课堂讲“高效”。把轻松还给孩子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源于心累。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家A·A·布列尔博士说:“一个坐着工作的人,如果他的健康状况良好的话,他的疲劳完全来自心理因素,也就是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所致。”仅用大脑工作是不会产生疲倦的,真正导致疲劳的三大因素是一忧虑、紧张和情绪不安。现在学生一天除了6-7节课外,课后的练习册、生字本、词语本、摘录本、作文本、阅读本还算少么?教师使用题海战术,目的是以牺牲学生的正常生活来弥补自己课堂教学的笨拙。学生本是生动活泼的人,要他们老老实实一天到晚对着练习题教科书,真是累,一种压抑的累。
3bb0b165c6f184a7714b68a886f1a68b0bbec0d984d6a3f503996f7530e1c76a 怎样使学生学得轻松有效?“高效课堂”让我们找到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我校开展“高效课堂”教研已经多年,通过“制订计划——教师培训——课例引导——集体备课一课堂实践——效果反思”六大环节实现了“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课堂教学革新。以语文教学为例,同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分析文本学习目标,抓住文本学习主线,以“读,讲,议,写”为基本环节,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力求达到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同时我们遵循心理学遗忘规律,努力把课后的写安排在课堂内进行,进行学习迁移。如某位老师执教三年级课文《花钟》,针对文本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文中介绍花朵的句式和拟人写法进行仿写练习:——点,——花——。又如某位老师在执教六年级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指导学生品读句子“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跳出水面”时,利用文本空白进行写话训练:它久久地凝望着江面,仿佛看到了,这“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当年,它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在深情地呼唤。小小的拓展,让学生把文本的理解迁移到内在的知识结构中去,在课堂里学用,在练习时会用,在考试时巧用,不正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了吗?
作业布置上,我们的教师严格按照教育局对学生家庭作业量要求,做到少而精,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孩子阅读,给孩子与家长、伙伴轻松玩乐。
课间不“圈养”。把快乐还给孩子
曾经有首歌曲这样描述课间十分钟:“听那丁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课间十分钟,对于教师来说并不起眼,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件十分期待的事情。可惜,现在的孩子很难享受这种乐趣。原因是法律上对于校园安全事故没有明确责任分工,家长和社会常把并不属于校方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因此无耐的学校作了一个无耐的决定:一律把孩子“圈养”——把学生活动范围控制在教室里,不准跑,不准闹,不许走出教室,不许到操场活动。
学校因噎废食的做法显然对学生发展很不利,“笨手笨脚”的缺乏“行动能力”的人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
我校在课间管理上有自己的一番思考。老师告诉孩子,课间十分钟可以这样利用:①课间放松身心,在本班教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休息眼睛,与伙伴聊天沟通,交流见闻等;②捧着自己喜爱的健康的书籍,在教室里或走廊上阅读;3.做文明小游戏,如象棋、围棋、飞行棋、猜谜语等,只要不影响他人,都是受欢迎的活动。除了课间十分钟,我们学校绿茵茵的草坪在早晨到校、课间做操、下午放学时都是对全校学生开放的。早晨到校和下午放学时,学校操场热闹非凡:专业队训练、鼓号队训练、踢足球、打篮球……
偌大一个学校,安全事故率极低,这不得不归功于教师对孩子日常活动的正确引导。另外,每学期我们都要求社区的法制辅导员定时来学校做安全讲座,告诉孩子们如何防止突发事故发生,如何采取应急措施保护自己等,学生听了以后受益匪浅。教是为了不教,怕孩子出安全事故,“圈养”不是办法,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体育要落实。把健康还给孩子
体育课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课堂,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学习专业体育项目;既磨炼意志,又愉悦身心。可是在“工具学科”过于强势的前提下,体育课出现三种畸形态势:形同虚设、放羊开课、学而不专。要么被工具科占用,要么上课就自由活动,要么在水平有限的老师指导下泛泛而学。
在我们学校,体育课被放在与工具学科(语数英)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一,我们的教师是专业出身,各有所长。学校60个班,共12位体育教师,他们的专长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射击、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为学生的体育专业学习和兴趣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第二,课程编排上,严格按照体育课程标准执行,每年级学生都开设“跑、跳、投、球类”等学习专项并根据年级特点分层分级进行教学。第三,体育课上,师生共同开发趣味体育活动,如贴药膏、叫号跑、双反追逐跑、呼啦圈接力等,使体育锻炼散发浓浓的趣味和快乐的笑声。第四,推出体育大课间活动,延长课间操时间,学校自主编制学生喜爱的动感音乐,师生一起做早操和自编操;延长放学活动时间,每天两个年级在操场上进行活动,每个班级一个主题,每年级一个项目,涵盖“趣味运动”“体育游戏”“体能综合练习”等体育项目。体育大课间不仅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在健身之余达到健心、增强社交能力等目的。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素质的新时代公民,健康的体魄是保证、是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从最根本的做起:重塑学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