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
2011-12-29钟建春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9期
我校一学期要检查两次教师的听课笔记,并在大会上公开检查情况,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或个别谈心。
作为校长,我也是检查队伍中的一员。看着一本本整洁的听课笔记,心里真的很舒服。这些,都是一线教师们的汗水与心血呀!有些教师独具匠心,在扉页留下自己的教育名言,感人肺腑;有些教师审美能力强,在某一页不经意的地方,画一两幅精美图案,赏心悦目;有些教师用红笔标注一些注意点,鲜明醒目;还有些教师,评课意见一页又一页,发人深省……面对这样的听课笔记,领导怎能不感动?大会上又怎能不浓墨重彩加以表扬?
有趣的是,我想到,如果魏书生教师的听课笔记放在这儿,会怎么样?我是亲耳听他做报告时说过,他的听课笔记,很多时候就是批注在教科书上的;如果于永正教师的听课笔记放在这儿呢?他说他的听课笔记龙飞凤舞,只有他和他的老伴能看得懂。遮起名字来查,估计他俩都会成为领导的谈话对象。
名师这样听课,是缘于不拘小节,还是其他?我想,主要区别应该在于:以上两位名师听课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普通教师听课笔记是写给领导查的,所以要会“巧干”,要善“包装”。剥开形式的外纱,走进听课笔记的内容中去,你不得不惊讶:其一,面容相似,似姐妹篇,而且是同胞姐妹。有时为避嫌,只是这儿省略些,那儿详细点。这些听课笔记其实就是上课教师教案的“手抄本”!其二,有补听课笔记的痕迹。一线教师太辛苦,要完成的资料很多,学生中会有偶发事件,学校里会有各种活动,身后还有一个家,整日忙得很。好多时候,来不及去课堂听课,为了应付检查,只好抽空补听课笔记。这类听课笔记其实就是替别人写“回忆录”。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当内容如此不堪入目时,美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表扬虚了底气。听课笔记,到底是为了给谁看?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我说的这些,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检讨,我经常也是这类检查的组织者、发起人,我可以把责任推到“不得已而为之”“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之类,但是反省总是必要的。根据长期教学和管理积累的经验,我以为不妨通过督察以下三个方面,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做点实事。
1.查课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为了印证课程理念,推进改革,公开课面目发生了变化,一批教师在磨炼中脱颖而出。曾几何时,公开课背上了表演、作秀的骂名。领导经常听一些随堂课,尝一尝“家常菜”,能掌握教育教学和公开课实际情况,把听课看作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的土壤。从领导到教师只有真正抛弃功利心态,不把公开课视为学校、教师成名得利的手段,一切行为为了师生发展的真正需要,才能消除形式化倾向,还公开课一个清白面目。
2.查随感。这里的随感是指质疑、释疑、金点子这样的听课记录。每位听课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有时上课教师在课堂上会碰上一些棘手的问题,教参上找不着答案,学生也说不出所以然,于是糊里糊涂就过去了,成为悬念;也有时,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灵感上来了,有些环节的处理十分精妙;还有时,听课教师自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如果把课堂上遇到的疑问、精妙之处、新的发现和想法捕捉住,细心地记录在听课笔记中,供大家交流、商讨,长期保存,将是一份价值无比的资料。
3.查评课。领导听完课及时参与交流,不要听完就怀着领导的深沉走开,留给上课教师的是满腔惶恐与不知所措。如果听完觉得这个教师的课不错,就让其来个亮相,为全校上节示范课;反之,存在的问题较大,就发挥一下备课组的力量,发动本组全员来听课。大家不是抱着批评的态度而来,而是多提宝贵意见,旨在相互提高。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更多次;直到行为止。长期下来,这位教师得到了提高,备课组得到了提高,整个学校的素质同样也在提高。
改革听课笔记形式,完善检查方法与评判标准,让我们与那种流于形式、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而对教育教学没有实际意义的“手抄本”“回忆录”挥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