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建构学生生话的“活性因子”
2011-12-29杨宝发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9期
回归生活,着眼于学生生命的成长,注重学生生活、生命的独特体验,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关键。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回归生活?怎么才能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建构学生生活的“活性因子”?
构建“知识、过程、情感”
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目标的达成,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无关,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
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学目标构建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新课程一改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材中所选的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内容,如“欢快的青春节拍”“品味生活”等,这些内容紧跟时代的节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喜闻乐见,能引起共鸣。师生从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着手,习得出现象的本质,再用掌握的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提升情感价值,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情感体验,才能使明理、导行的品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培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情境等能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让其他学生判断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通过角色参与情境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情境,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媒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架设向课外、校外开放的教学时空
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学,一般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上,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缺乏机动安排。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则,不能把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需要破除思想品德课仅是“传授——接受”的凝固化空Db2gPczqdjFVcBRIVS/opA==间氛围,改变其死气沉沉的局面,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和德行生长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时需要从课堂走向家庭、社区以及青少年生长的其他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外的事是校内事的发展,课外的事是课内事的延伸。课堂生活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区中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有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这个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建立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生活化的评价,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建立积极的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操作:评价内容,由单纯知识评价向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让位于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由单一转向综合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