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研促教学 以教学带科研

2011-12-29武秋涧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9期

  以培训学习为突破口,提高教师教科研业务素质
  
  1.外引内联,增长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底气
  教师教科研业务素质的提高,无疑要有扎实的教科研基本功作支撑。为此,我镇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进行研讨,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全镇教师教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另外,我们还通过派教干、教师外出开阔眼界,引进外地先进教科研模式指导我镇的课改实践。近年来,临沭镇教委每年组织全镇教干教师100余人次,先后到北京、杭州、泰安等地参观学习,学习回来后,镇教科室组织各教学共同体开展观摩名课、研讨沙龙活动,使得教师感悟了名课,领略了大师风采,收获颇丰。一篇篇观后感,写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感悟;一句句箴言,诉说的是外出学习的成就感;一份份学生成绩见证的是教师的专业提升。给教师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质性”提高。教师在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内涵素养的同时,在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地增长了开展教科研的底气。
  2.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科研观念
  为培养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科研能力,自2008年上学期,镇教科室就依托教学共同体认真组织各校教干、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和课程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实行每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考试,对教科研理论考试成绩优异的教师大力表扬、奖励,并授以“教科研学习标兵”称号。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引导教师注意发现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让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指导教师找准教科研的切入点,把教科研根植于教育教学之中,最终让学生成为教科研的真正受益者,增强了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厚实的教科研理论知识,为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促进了各校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地发展。
  
  以课题研究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学工作高效开展
  
  1.城乡联动,促进教育科研均衡发展
  为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确定了市级课题《创新教学共同体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建立了教科研共同体,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做到教育资源联合、教教研联手、信息技术联网,从而放大优质资源,聚合发展优势,增强办学实力,促进了全镇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针对农村小学教师无力承担课题研究以及缺乏反思习惯的实际,采取龙头学校的优秀教师承担课题,农村小学教师参与的方式开展研究,在解决农村小学的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和反思能力,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2.以“农远工程”为教科研着力点,为教学工作添加助推剂
  “省教育工作示范县”验收以及复验工作,给我县各校信息化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使我镇教学工作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有效提高已配置的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我们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确立了市级课题《农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并将教科研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堂教学中,做到了课题在教学中实践,在教学中应用,在教学中成长。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多次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武”,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课题组成员从备课、说课到上课、评课,反复推敲。县教科室领导多次到我镇随堂听课,并且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我们为使课题能在教学中得到研究和运用,一是在教学中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使用农远资源的能力。针对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缺乏教师的现状,我们手把手地教教师借助于光盘教学、网络教学等直接将远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形成“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教师讲授为主、光盘播放为辅”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引导教师通过对比名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反思、调整个人教学中的不足,以此来构建农村教师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镇教委于2008年下半年,专门组织编印了《走进多媒体课堂》一书,对全镇140多名有关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对有关教学设备的操作流程、资源下载、课件制作等内容进行学习,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操作水平大有提高。另外,我们还集合全镇各科优秀教师进行2009年暑期集备,将2009年下半年的课程全部做成电子教案、放在ftp服务器上,供教师参考使用,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电子教案,上传到教研平台上,这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教学资源。二是加大农远集备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从2008年11月开始,镇教科室对全镇一、二年级音乐、美术和三至六年级的英语、信息技术DFmXk1WfvCcKfJOa8N1VxQ==学科教师运用“农远”资源的教研、教学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年级和学科中。集备教研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单周三上午音乐、周四上午美术、周五下午英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备地点安排在镇教委有关教室,集备分学科、分年级进行,由主备人主持,主要研讨近两周将要进行的每课时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等,使之更趋合理化、科学化。每次集体研讨、备课时,主备教师都要写好备课内容,集备时供教师参考、研讨、修改、完善。研讨“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教师讲授为主、光盘播放为辅”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研讨教师如何参考教学策略上的教学步骤利用光盘进行上课,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典型例题、习题精选、学科动画、扩展资料等。教学设计包括:本课时利用光盘资源的具体哪几部分?各部分用时多少?怎样处理扩展资料等。同时,培训教师做好研讨记录,等到下次集备时,培训教师要上交二次备课教案,并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主备人、培训教师进行研讨。这样,在使用农远工程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不知不觉就积累了“农远工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详细资料,自然而然地就对此一课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与研究。大家普遍认为,原来教科研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它就在教师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课堂上。
  
  以教师成长档案为主阵地。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推广研究成果
  
  教师的经历是教师人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历程,其间的探索、欣喜、思考和困惑都是有可能形成教师的经验,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资源,成为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有效素材。为给教师搭建展示这一成果的舞台,我镇积极建立了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成长档案,通过教师的记录与反思把经历变成经验,进而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思想,为教师个人开展教科研提供了平台。
  首先,我们根据教师的个性与工作的差异,要求教师课题根据个人的经历选择档案的组成内容,不要求千篇一律,关键是教师自我记录真实、有效的成长历程,在开始阶段我们通过编写成长档案目录,骨干教师提高观摩样本等方式规范、提高教师成长档案的质量。其次,为使教师成长档案易于保存和随时充实内容,我们主要采取成册档案和档案夹两种形式。随着微机的普及,我们正在探索建立教师电子成长档案的基本方法,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最后,在成长档案的管理中,一是采取分层建立的方式引导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我们要求业务教干、40岁以下县、市级教学能手和部分业务骨干建立较为丰富的档案。老教师不要求必须建立成长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档案夹的形式总结个人的成长过程,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过程性材料很单薄,要求每位教师都建立一本专业化发展档案不现实,主要是以校为单位汇总每次活动材料,集结成册。二是进行集中展出。通过展出不仅能够强化教师的成就感,也能丰富教师交流的资源,通过彼此的阅读、欣赏和碰撞,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丰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的同时转变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热情和干劲。另外,我们还以县教科室组织的“教师成长档案评选”为契机,要求年轻教师将自己近三年的教育科研成果汇集成册,并组织专家进行评选,30多名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在教师成长档案展示阶段,青年教师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他们都表示要向能研究、好钻研的教师学习,把教科研课题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密切联系起来,达到合二为一的目的,并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写下来,投到各大报刊,以此为以后的教科研积累更加厚实的经验和材料。目前,各校出现了一大批能研究、会撰稿的教育随笔爱好者,他们是一小的刘景花、高永强、姜丽丽,二小的陈建芬,四小的王海燕,中小的韩玲等老师,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随笔对于自己在专业成长路上开展教科研的帮助作用,并且对撰写教学随笔已经达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
  通过我镇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不懈努力,彻底摒弃了教科研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现状,使课题研究实实在在地引领教师成长起来。我镇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近三年有三十余人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获得教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