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性强化教研组功能

2011-12-29唐金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9期

  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教研组建设更显出必要性与重要性。就校本教研而言,教研组应该是主阵地,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强化学科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协调性
  
  教研组作为学校一个科研集体,需要具有协调性意识。首先是协调学校整体工作,服务于学校整体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职能作用。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充分研究校情、本组教师教情、学生学情、家长配合度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就是组内教师之间的协调。因为年龄相异,教学风格有别,研究方向不同,组内教师之间要想形成一个高效团队,也是需要协调的。组内协调,可以通过教研组会、备课组会议等形式协调,此外,组内还可以通过聚会、旅游等生活化方式加强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非正式协调效果更明显。
  
  前瞻性
  
  教研组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因此必须要有前瞻性。对素质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学生学情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处理、教辅资料选择、考试研究等都应该有一定高度,不能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
  要注意加强本学校教学的理论学习,不能近视地认为没有作用。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样的学习不能是勉强的,不能只是看看、画画、抄抄,而要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真正从理论中汲取营养。要学会选择性读书,不能一味追求所谓前沿而不顾自己接受能力。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教研过程中,要注意吸收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作为活水引入自己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也更能受到学生欢迎。
  
  互助性
  
  团队意识最强调的就是互助性,这是一个团队凝聚力得以体现的基本保证。互助,是双向的。现在教研组强调以老带新,搞“青蓝工程”无疑是有效的,能够将老教师的特长尽快传承给年轻教师,促进其快速成长。但是,就结队帮扶来说,也要考虑到互助功能。
  年轻教师其实也可以反过来帮助老教师。在普通话、电教辅助设备的使用、与学生的亲和力等方面比起老教师来具有明显优势,这方面也可以教给老教师,让他们与时俱进,使他们教学能如虎添翼。
  各备课组之间也存在互助性。毕业班备课组需要其他年级组通力协作,毕业班备课组也能将最佳经验传授给下面的备课组。由此在互助中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提高。
  此外,目前各学校的管理模式都是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作为教研组要主动加强与年级组其他教师沟通交流,不能弱化自身管理功能。只有形成合力,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最大化。否则,极易形成“短板效应”而影响大局。
  
  反思性
  
  反思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是自我成长的催化剂。而反思还必须做到务实有效,不能走过场,停留在小结上。以教研组最常见的活动评课为例,如果一味只唱赞歌,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要诤言相评,才能取长补短。
  反思要立足于自己教学实际,多媒体用到什么程度合适,课堂上老师讲多长时间合适,作业量到底要多大等方面都值得反思。
  还有要注重及时将反思结果形成文字。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能有效梳理反思的过程,并定形为自己的思考模式,这样的进步是长效的。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研组这个团队,要将每一位老师的反思收集汇总,形成集体智慧,资源共享,进而使这个团队更加具有持久发展的动力。可以这么说,善于反思的团队是成长型的,是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