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
2011-12-29邹礼卿贺燕军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8期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
同一块土地,景象却变幻。建市60年的株洲,从一座仅7000人的小镇,演变成屹立湘江边的伟岸工业新城。
梳理60年的株洲城市发展,工业从湘江边的码头小镇起步。“一五”时期,国家重组工业版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株洲,成为版图中的要塞之地,被国家布局1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
迈入新世纪,步入后工业时代,工业发展不再是浓烟滚滚。这一次,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株洲开始优雅转身。“两型”株洲,把握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时代脉搏,昂首迈步在新型工业化的征途中。
成长的株洲工业,是谁在默默劳作?前行的汽笛声中,谁是力量的推手?轨道交通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谁是智慧领航?
资源保障力升级:
由 “制造”到“创造”
株洲拥有着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铅锌冶炼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货车制造基地,国家航空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株洲产工业产品,出口至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如市委书记陈君文期许的那样,不久的将来,“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机车、汽车)、身上穿的(服饰),手上捏的(瓷器)”,都将打上“株洲制造”和“株洲创造”的标识,源源不断地投放市场。
“株洲制造”和“株洲创造”考验的是株洲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源保障能力。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安国早已胸有成竹。“‘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提供一批可供开发的矿产地,建立一批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做大一批探采、选冶、加工一体化的优势矿业企业,至2015年,大中型矿山占矿山总数的比例提高到4%;严格准入条件,科学设置矿权,创新年检方式,加强开发监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至2015年,采矿权总数控制在420个以内;推进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高效应用储量核查成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初步建立市、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率达到35%;新建和在建矿山损毁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达到35%。”
从“株洲制造”迈向“株洲创造”,株洲工业开始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对我们而言,株洲工业的发展,就是保障项目的用地需求。”何安国说。
思路决定出路。根据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的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重大内需、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需求,至201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62.17万亩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7.5万亩以内;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占补做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至2015年,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63万亩以内。耕地保有量为30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0万亩;做强土地储备,统筹土地运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株洲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发展观转型:
由“黑色”向“绿色”
“看工业,到株洲”,株洲人曾经骄傲了半个世纪。“看污染,到株洲”,株洲人为此尴尬了几十年。继“一五时期”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工业城市之后,2007年底,株洲再次被时代赋予使命、被国家寄予厚望,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一极。
市长王群说,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我们将株洲城市发展定位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
从重工业污染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可视为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在株洲的具体化。
株洲市曾经是中国多目标区域地球调查发现的最严重的镉污染区。据悉,株洲市镉污染超标5倍以上的土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以上,被重度污染土地(核心污染区)面积达34.41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以清水塘工业区为核心的天元区和石峰区,该范围内的农用地早已不宜继续耕作。
为了治污,在株洲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能力下,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关于株洲市重金属污染土地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允许株洲市对土地实行“征转分离”,对被镉污染的核心区域,共计15.66平方公里的面积,实施土地功能转换,即分期分批逐步调整为建设用地。
据了解,核心污染区范围内的耕地已不宜再种植水稻和蔬菜等食用农作物,部分地方需要实施村民搬迁,异地安置。当地政府人士介绍说,搬迁已经开始进行,在清水塘区域内外视污染程度来安置移民,牵扯到的移民总数有2万多人。
何安国希望将清水塘重金属治理项目打造成治理镉污染的一个“样本”。
这也只是株洲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个案。株洲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了一批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据悉,“十一五”期间,株洲共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个,拆除工业烟囱286根,限期治改工业废气污染项目183个,先后选择了华升雪松、 中盐株化等14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对千金药业等2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愿审核,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0.8%。
理念之变:
用市场的理念经营城市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