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国为

2011-12-29刘许生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8期

  其实,塅溪村在解放前就是我们的村名,当时属于四都七区(国民党的行政区划)。解放后,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叫塅溪村,下段叫南竹山村,伯伯就是南竹山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村改为八度水村,2004年才改回原有名称塅溪村。
  伯伯的故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中被损坏,现在是我们一大家族在住着。
  不过,听老辈们说,伯伯一家六口共有十来间房子,都是江南民间的砖木结构。以前故居前面有个池塘,后来被填了。
  从1950年直到1990年,我跟随伯伯40年。这么多年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为国为民、艰苦朴素的情怀。在家里,身为将军的他一日三餐常常是三两个素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猪肉之类的荤菜。40年来,我基本上没有看见他买过新衣服。
  伯伯做人非常有原则,思想境界很高。解放后,家乡的人知道他做了大官。伯伯的故居是清末建筑,当时家贫,房子简陋,几十年后,而且经过土改,已经破败不堪。于是,村党支书带头,邀我父亲叔伯们一起去北京请示恢复故居的事情。
  伯伯热情地接待了乡亲,非常高兴。当父亲他们提到恢复故居,伯伯拉下了脸,不同意,说现在我们国家还很贫困,故居有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乡亲们能够在党的领导下致富就行了。一席话,说得我父亲他们很尴尬,但转念一想,明白伯伯是为了国家和乡亲们好。
  1957年,伯伯第一次回到家乡,当时正值大炼钢铁,伯伯看到家乡建设设备很落后,感慨万千。回京后,第一次动用手中的权力,给家乡捐赠了大型拖拉机5台,大型电动机2台,汽车1辆。
  1964年,我伯伯临终前还问“家乡的人民生活还好吗”?
  
  推 荐
  
  锦绶堂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墙壁上,有很多红军革命标语、油印小报以及苏维埃财务报表等珍贵的文物资料。红军标语内容有“男女平权”、“猛烈扩大红军”、“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等,带有浓郁的革命特色。墙壁上油印的苏维埃财务报表显示,4月份收入为3700块大洋,其中红三军团就给了2000多,可见当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得到了红三军团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