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如何去“限”

2011-12-29吴晔马亮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8期

  顺应事理,顺势而为,不折腾,何必非要声势浩大、威严十足地发布命令?好像不端起架子来搞命令法规那一套,就生怕老百姓忘了领导一样!
  
  如果要评评现下哪个字最热,毫无疑问,“限”绝对是在当今公众视野里出现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顶级热字,没有其他。
  路太堵了,“限”行;车太多了,“限”号;房太贵了,“限”购;钱不够了,“限”贷……网友感叹:莫非真有一种大杀器叫“欢乐无极限”?限令一出,万事无忧?
  各种无比强势的“限字令”背后,其实依然是政府居高临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思维。但我们也知道,行政命令限制的结果,都一定是最不好的。好的命令,一定是不折腾而顺乎民情民意的,一定是符合资源配置特点而让群众心甘情愿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不错的例子。
  楚国的领导楚庄王在任时,有一次,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把改革的方向对准了楚国的马车。
  当时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所谓“矮车”,可能就像现在街上那些昂贵的跑车一样,底盘低,速度快,坐上去跑起来舒服。但楚庄王认为矮车设计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马的力量,因此想下令把矮车改高。
  实际上,楚庄王的这个主意倒还是比较靠谱,因为车厢改高后能增强车辆的通行能力,将来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征调民间的车辆以备急用。
  像今天的所有领导习惯的那样,楚庄王让孙叔敖起草一份命令,要求全国军民人等,按照一定的规格,把车厢统统升高。
  但是,新上任不久的总理孙叔敖提出了反对意见:“领导,命令下达得太多,老百姓会不知所从。我们还是尽量减少发布各种命令吧!”
  这句话对今天的某些领导人应该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古今官员权在手,颐指气使很舒服。愚蠢政令时时下,无聊会议天天凑。历史大写孙叔敖,作个镜子照群丑。
  楚庄王说:“如果不下达命令,老百姓怎么会把车厢升高呢?”
  孙叔敖说:“如果确实想把车厢升高,毋须大王的命令也可以做到!”
  楚庄王说:“这样当然更好!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孙叔敖说:“这个好办!您不妨给各里闾发个通知,让他们把进出里闾的门墩加高就可以了。门墩一加高,矮车就过不去;而能够乘车的人,都是有钱的人家或者是贵族之家,他们一般都不愿为过门限频繁上下车,都会自己想办法把车厢升高的。”
  楚庄王听完一拍大腿,非常激动:“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
  孙叔敖的办法行吗?孙叔敖的办法说穿了就是不搞行政命令那一套,用细节引导群众逐渐改变习惯。不出几个月,门限的小小变化,带来了预期的社会效果,人们陆续改用高车。半年后,谁再坐矮车,会被看成“土老帽儿”。
  这就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便使马工程”。用一个小小的细节促成了这一重大改革,既方便了马车驾驶,更有利于楚国在战争时期的军需物资运输。
  司马迁在评论这件事情时说道:“(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顺应事理,顺势而为,不折腾,“亦可以为治”,何必非要声势浩大、威严十足地发布命令?好像不端起架子来搞命令法规那一套,就生怕老百姓忘了领导一样!
  孙叔敖就是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