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防旱启示
2011-12-29童潜明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8期
开挖洋溪口引水入洞庭平原,是一项利用自然条件又耗资不巨,又不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和长江中下游总水文形势的可持续发展工程。
洞庭湖季节性缺水而导致洞庭平原旱灾频发已是不争事实,造成季节性缺水的原因有三:
一是荆江“四口”年均入湖水量呈大幅度降低。如1937年有1936亿立方米,到三峡水厍运行前的2002年只有625亿立方米 ,65年里减少了1311亿立方米,年递减20余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运行后2003—2008年年均为498亿立方米,比运行前纯减少127亿立方米。
二是与此同时,湖、资、沅、澧“四水”入湖水量也在减少。如三峡水库运行前的1999—2002年年均有1815亿立方米,运行后的2003—2008年年均只有1546亿立方米,年均纯减少269亿立方四水。
三是这些年来降水量减少。
因此,要解决季节性缺水,光靠水库加大放水作用有限,如这些年三峡水库及湘江东江水库的超常规放水所起作用就可说明,。
对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方案是:引江济湖、建城陵矶枢纽工程、松滋口建闸、变湖为库的蓄洪补枯和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等。
现在看来,只有“引江济湖”才能解决。“引江济湖”我以为可以从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成都平原旱情得到启发。
首先,洞庭平原和成都平原有可比性,两平原都有一条悬河或悬江。成都平原西缘为岷江,岷江高于成都平原几十米,如都江堰市距成都市仅50千米,两地落差竞达273米;洞庭平原北缘是荆江,荆江高于洞庭平原7~8米,在洪水期间,荆江与南嘴水位相差14米。悬江有弊有利,弊在汛期易发洪灾,利在枯水期发生旱灾可引水自流灌溉。
洪灾的问题成都平原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解决,旱灾也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自流入成都平原而解决。洞庭平原防洪因有三峡水厍成为“安全屏障”而退居其次,抗旱已成为主要矛盾。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悬江之利,能否启迪我们也能利用荆江这条悬江之利,引荆江水自流入洞庭平原?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宝瓶口工程,将阻挡岷江水向东流入成都平原的玉垒山开凿一个引水口;二是鱼嘴工程,将岷江水一分为二,枯水期可分一部分水流入宝瓶口;三是飞沙堰工程,既能控制宝瓶口入成都平原水量,又能“正面取水,侧面排沙”。按洞庭平原和北缘荆江的特点,只需吸取宝瓶口引水工程的经验即可,无需在荆江建鱼嘴和飞沙堰类似工程。
再次,在荆江开凿引水口,是效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我认为在湖北省宜都市洋溪最好,其优点有六:一是枯水期最低水位洋溪荆江37米,开凿的洋溪口引水至新江口的松滋河(直距约20千米)水位34米,故洋溪引水自流至松滋河再入洞庭平原完全不成问题;二是开挖洋溪口,因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汛期不会使引水口溃决成为洞庭湖洪灾隐患;三是在季节性缺水期可引300个流量入湖,就有100~200亿立方流动的水解决包括湖北几个县在内的洞庭湖从上游到下游的旱情;四是可使环洞庭湖黄金水道在季节性缺水期仍能通航1000吨级集装箱船舶;五是引入的水是流动的水,使洞庭湖换水周期缩短,能充分发挥湿地是“地球之肾”的功能,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有益;六是引水300个流量对荆江5000~6000个流量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引入的300个流量大部又将从城陵矶返还长江,故对长江总的水文形势影响不大。
因此,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开挖宝瓶口引水入成都平原那样开挖洋溪口引水入洞庭平原,是一项利用自然条件又耗资不巨,不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和长江中下游总水文形势的可持续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