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011-12-29叶林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怎样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一直是语文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带动学生思维、推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指挥者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用激情点燃激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抱怨学生读到高中,还不会阅读,作文表达不通顺,书写潦草,认为学生基础差,能力弱。其实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精神。所以,如果说学生语文成绩差,那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并非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有多大差异。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入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激发兴趣,主要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用自己对语文的满腔热情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感悟语文的美丽,汉语的神奇。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用一百次的努力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要学会怎样煽情,要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上下工夫,这种努力需要长期坚持,直到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主动学语文。兴趣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学生如对于某种学科有浓厚兴趣,常常就会推动他孜孜不倦地进行钻研,从而使兴趣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发挥教师“问”的能力,带动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发挥教师“设问”的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棋道中有句话:“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会有惊人的联动效应。而这也就是笔者所言的“设问”,即教师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兴趣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进行的预设性提问。从而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发挥教师的“反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有经验的教师,常能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及时质疑、追问,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要义。
(3)发挥教师的“追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这里的“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链的运转适时地加以提问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以能力训练,推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特级老师陶伯英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教师不停的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的传授。
(1)改革方法,重视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以讲为辅,大部分课应在教师指导、提示、点拨下由学生阅读,只选取少量典型课文由教师讲解,而不应当从字词句讲到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2)加强读写能力训练。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况且生活是蕴藏语言的宝库。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去深层洞察社会生活的领域,体味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充分感知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在感知中融进自己的理性思考,使学生成为一部“小百科全书”,充于内而欲达于外。当学生感触多了,他就有写的动机,有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强烈渴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往往事半功倍。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传授。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换的工具,更是人文思想表达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的要点在于做实具体工作、养成良好习惯,抓住重点训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造就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傅惠钧.教师的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
(滨海县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