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2011-12-29刘玲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当今的学生要适应信息社会化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培养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能够在信息社会生存所必备的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一个真实的、可行的、优化的和充满机智的“任务”设计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科学地选择和设计“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社会事件,已有生活体验和认知基础来激发教学,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情感,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玩游戏,那我们就可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地、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则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因此,在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动手实践,探索研究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和内化经济、哲学原理,进而知道自己的行为实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社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独自处理并解决,从而增长知识。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教师要善于引导,同时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评价检查,优缺兼顾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的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所创新。采用有利于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授知识,使学生真正吸收到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更具有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靖江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