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与“学”

2011-12-29姚文勇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生成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教与学
  
  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实现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但教又是为了学生学,而且让学生学好。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更重要的表现在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他们“会学”。那么,怎样教才是为了学生的“学”呢?
  一、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牢固树立教是为了学
  在教学中,由于对教与学关系认识的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是引导人,学生要主动去自己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和学生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教师的“讲”才能转化为“用不着讲”,“教”才能转化为“用不着教”,学生的学才能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为什么有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不能触及他们的心灵,不能引发真正的思考,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之一。
  情境产生体验。应把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中,让其去体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教师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就能诱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置身于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中。
  问题也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灵深处的认知冲突,探求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了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同时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才能设置出学生需要的问题,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研究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如何才能从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有意识、有目的、有侧重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学会各种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政治教材,读书前我通常出示提纲或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读,对难度大的知识通过有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步步逐渐接近目标。教育学生看书时将关键疑难处画出来并及时独立解决问题,课上要多动脑,想解决的方法,积极思考。不能解决的及时记录下来去请教同学和老师。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辩,使学生始终保持质疑、释疑的学习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他们常为自己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感到自豪。教师就要遵循学生的这一个性特征,注意培养和挖掘这一意识,给学生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议、主动参与。一堂课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你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表现得是否精彩;并不在于你课堂讲的是否滴水不漏,而是在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习方法与习惯是否养成。
  四、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化知为行。为此,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使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参与率高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直接参与探究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例如,在学政治生活第二课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这节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内容难度不大,为此,我在课前让学生采访我校人大代表,课堂上阅读课本材料,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镜头一和镜头二选举方式有哪些不同?(2)你知道哪些选举方式?对其意义和效果作出评估。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优点和局限性。这样,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就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了理解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这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使学生从想学、爱学、学会到会学是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在这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才是教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邳州官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