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的水墨意象探析

2011-12-29刘燕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而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我国的水墨画不重形而重意,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光需要注意一幅水墨作品的笔法、构图,更重要的是感受作品的内在和灵魂,即一幅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作品的意象。
  中国绘画从本质上来讲是写意的,它的造型规律应属意象造型,而“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水墨作品的灵魂所在。中国水墨写意画是笔墨表现的多变以及不同形式的处理共同达到表现画家精神领域中的观念和意识的目的。所谓写意主要是指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物象的意态神韵的刻画,表达画家在意象造型的过程中潜在意识的存在及具有意识表露随意性的倾向。所谓意象造型则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一种超乎象外的主观感情,而这种主观感情的视觉形象应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既是客观物象作为表现和描绘的依据因素,又不局限于对客观物象外部形态精微的刻画。水墨写意画不强调客观物象外部形态精微的刻画,不强调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及它的自然属性,它所要表达的是客观物象的本质形态——“意象”,所以说“写意”是中国绘画的本质,而“意象”是这种本质的观念形态。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先,是“道”产生万物,“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作为“万物之始”来说,“道”是“无”,也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作为“万物之母”来说,“道”又是“有”。因此老子认为“道”具有“无”与“有”的双重属性,它是无限与有限,混沌与差别的统一。“道”的存在并不是虚无的,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我们可以把老子哲学中的“道”理解为一种具有精神气质的物象和物象的精神及本质。这种追求理性的“道”的存在,尽管是恍惚窈冥,但它却包含了“物”“象”“情”的存在。
  中国水墨写意画历来摆脱时空的观念,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追求一种精神领域中的“物”“象”“情”的存在。中国画家从宏观上来把握对宇宙的认识,或“以小观大”,或“以大观小”,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出概括的主观的自由描绘,它不是在静止中而是在运动中运用辩证的观察方法来审查外部世界,所谓“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并将千岩万壑,朝霞暮霭,四时花卉,东南西北,可以超现实的组合在一起。由必然走向自由是中国水墨写意画家追求的最高的艺术境界,画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并由此产生意象,与庄子提出的“象罔”是同一个含义。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对“象罔”作了这样的解释:“非无非有,不皎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迹。真理闪耀与艺术形象里,玄珠的砾于象罔里。”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提出的体现对宇宙中最高的美的真理——“道”的表现就是庄子提出的:“象罔”,它并不是纯粹的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虚幻形象。
  中国水墨写意画从来不是将客观物象外形的“似”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目的,而是要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品质,强调事物的“常理”而不是“常形”。苏轼提出:“山石树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荆浩在《笔法记》中讲到自己表现太行山松树的体会,认为“凡树万本,方如其真”。荆浩在这里讲的“真”不是“似”的含义,荆浩认为:“似者,得其形遣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水墨写意画强调意象造型,实际上它所要表达的是物象非客观的真实性,中国画家在运用意象造型的创造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物我合一的意象与真实的客观物象相比是一种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一种“气质俱盛”的真实形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发展已呈现向多元推进并具有跃向新的阶段的趋势。在形式风格上更多的渗入中西绘画相结合的特点,具有“杂交”优势的“非驴非马”的新水墨画种的出现,外来艺术对传统绘画的“冲击”等,对中国画原有的自身存在的价值也获得了冷静的思考,并使中国现代水墨写意画在继续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为如何具有新观念和现代意识也提供了一个清新的环境。中西绘画的进一步结合,“边缘画种”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水墨写意画发展的必然阶段,它所要表现的对象和所要创作的题材远远不是传统中国画中山水、人物、花鸟这些题材所能替代的。因之,对于中国现代水墨写意画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上的认识又可能成为中国绘画研究的新学科和新方向。
  (临沂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