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
2011-12-29王奎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辅助练习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技术性较强的动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辅助练习运用得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何采用适宜的辅助练习,是合理、正确、高效地掌握技术的关键,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实课堂内容。多年的体育教学训练中我发现土坑有很多的妙用,现详述如下。
一、土坑在立定跳远教学中的妙用
为了提高初三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训练中,琢磨出连续的、间隔的一排土坑的作用很大,实施起来方法也很简单。找到空闲地,在墙边处挖一行或一排土坑,坑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挖10~20个不等,坑口的直径大约40厘米~60厘米。土坑的深度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由浅到深,30厘米~60厘米逐渐加深。坑与坑的间距大约50厘米~200厘米,逐渐增大间距,通过多年的实践练习,它对于立定跳远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效果显而易见,立竿见影。
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只是单纯地练蛙跳、纵跳、跳小垫、仰卧起坐等,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学生也很容易厌烦,换一个新方式,学生会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跳连续多个土坑的优点我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1. 练习时危险性小,安全系数高
首先要把土坑周围及坑里的硬石子清理干净,防止学生踩到或失误膝盖跪上石子而受伤,清理干净后,即使出现最坏的后果学生跳失误了膝盖跪到土坑边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伤。这是很关键的因素,要时刻把安全放第一位。同时体育老师巡回指导保护和帮助,以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而不敢去跳土坑。
2. 能约束学生在落地时双脚同时落地
有的学生在原地练习立定跳远时双脚落地往往一前一后,习惯分开,这样易导致双脚蹬地时用力不均匀,用力方向不一致,而影响立定跳远成绩。而土坑口的直径大约40厘米~60厘米,在落地时直接迫使双脚同时落地,防止双脚蹬地、落地一前一后,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就能改变错误落地动作,而进一步增加了远度,提高了成绩。
3. 能迫使学生练习时臀部不能过多下蹲
连续多个土坑的深度由浅到深,30厘米~60厘米逐渐加深,落地时臀部过多的下蹲会碰到坑沿,久而久之会改掉过大下蹲,练习时不由自主会注意到的。在正常立定跳远考试时臀部过多下蹲导致坐到地上,现在初三中考体育中基本上是在沙坑上考试的,有很多考生在考试中由于紧张等因素而容易下蹲较大,触到沙面,这样就以臀部落地的位置计算远度,对成绩影响很大。
4. 练习的效果中包括有原地纵跳的效果
因为连续多个土坑是有一定深度的,土坑的深度由浅到深,30厘米~60厘米逐渐加深,练习时的难度也在加大,有向上纵跳的练习效果,对小腿腓肠肌肉有较大锻炼。
5. 能迫使学生竭尽全力跳远
连续多个坑与坑的间距大约50厘米~100厘米,根据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逐渐增大间距,在跳坑时如果不竭尽全力去跳,后果是跳不进去或是脚进去而屁股会坐到坑沿上,所以它能督促学生认真练习,远度对大腿肌肉刺激较大,如同连续蛙跳练习效果。
通过上面优点不难看出,运用连续多个土坑练习可以弥补单纯的训练立定跳远、蛙跳、跳小垫等方法的不足,优势较多,很容易改变学生动作的不足及缺点。我觉得运用连续多个土坑练习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推广,一定会给初三中考体育学生带来很大收获,让他们受益匪浅。
二、土坑在跳远及三级跳远教学中的妙用
跳远的技术中有关键的、很重要的一个腾空步动作,在跳远训练中利用挖好的土坑练习后蹬跑,土坑既有深度又有远度,还有难度,对腾空步动作提高有极大辅助作用。
三级跳远是运动员经过助跑,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水平跳跃的田径项目。它的整个过程包括“助跑——单足跳——跨步跳——跳跃——落地”五个环节,其中单足跳练习可以利用连续土坑进行辅助练习;跨步跳和后蹬跑技术动作相似,在土坑里双臂带动练习跨步跳,效果显而易见。
三、土坑在快速跑教学中的妙用
在快速跑教学中,为增大学生的步幅,可以在土坑里进行高抬腿跑和后蹬跑练习,土坑沿直线按适当间距和深度挖好,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体会动作,定型动作从而达到提高步幅的目的。
土坑练习方法成本低廉,挖坑简单,易于普及。若能适时、合理、创造性地使用它,运用好这一体育场地资源,不但能有效弥补体育器材的不足或现有器材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变废为宝,使单调而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使复杂而较难的练习变得简单容易。进而增强体育课堂的练习密度,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徐州市贾汪区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