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2011-12-29莫琴艳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提到作文,学生总是叫苦连天。那如何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呢?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要引导学生积蓄素材,变“无话说”为“有话说”。要鼓励学生勤于练笔,变“不会写”为“我能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技能和方法。这既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症结,对症下药。
关键词:对症下药;农村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却也让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力不从心。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非朝夕之事,也不是教师泛泛而谈就能达此目的的。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局限,作文能力普遍偏低。面对作文,学生症结颇多:一是没浓厚的写作兴趣,二是感觉无物可写,三是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因此,每次提到作文,学生总是叫苦连天。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对症下药”,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困境作为时刻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那如何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呢?在教学尝试中,我归纳了如下三步。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培养写作兴趣,这是走出作文困境的前提。俗话说,兴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试问:学生提写作而色变,如此厌烦写作,害怕写作,又怎么能使其提高写作能力呢?因此,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一贯的“老师要我写”为“我自己想写”。
首先,教师可以以身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萌发表达欲望。当然,教师若能亲自动手写作,将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或是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拿到班内与学生一起分享,影响应该更大。尽管我们的写作水平不一定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得很伟大,他们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会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作文。一次听课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描写,学生下笔前,先出示了自写的一段文字。那是她童年“稻草堆上K歌”的亲身经历,真切动人,既让听课的我如同身受,也激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我想,对我能有这样的撼动,那对场中那些尚未脱离稚气的学生,影响一定更深刻。在情感共鸣,兴趣浓厚的氛围下写出的作文必然有情,而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必然不会太差。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建立班刊、组织手抄报比赛等多样活动来为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我想这对写作兴趣的培养一定也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积蓄素材,变“无话说”为“有话说”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了生活。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阅读,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其尽可能地积蓄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不失为积蓄素材的最佳途径。人的阅历、生活范围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的各种社会生活,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写作素材。但传统教学观念强调课本,为提高成绩一味压迫学生啃课本,而错误地将课外阅读视为看“闲书”,一度将其定位于影响学习。殊不知长此以往,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能力,且会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新课标》在强化课堂教学同时,高度强化了课外阅读的硬性指标,每一阶段的阅读重点和阅读量都做了硬性规定,这一宏观调控除了升华学生的道德人格及文化品位外,其重要指向就是拓展延伸语文学习,促进作文教学。在课外导读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睿智思想,还能增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对平时遇见的,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我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勤于纪录。我对学生说,这就是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鼓励学生勤于练笔,变“不会写”为“我能写”
如果说积蓄素材是写作的基础,那么选择、组织材料就是写作的关键。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离不开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技能和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练笔。众所周知,任何高超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是练出来的。只有勤学苦练,其技才能娴熟。有些人之所以提笔成章,这与他们长期写作是分不开的。古谚也有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其道理就在于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让学生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写作,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勤于练笔,不断把自己在阅读、思索、观察中的所得,巧妙地应用于写作实践。要坚持勤写,持之以恒,但又不能急于求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读写互促”原则。要求学生摘录妙词佳句,熟读背诵,鼓励学生改写、仿写;鼓励学生勤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稍纵即逝的见闻和感想。学生激情澎湃时让他们下笔发发议论,让其倾吐心声,表现真实自我。我相信,长期的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和作文的能力,必定会有显著功效。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事。它既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群中表现的各种症结,对症下药。两相结合之下,相信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宜兴市邮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