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环保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中
2011-12-29张明丹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不久的将来,环境问题可能会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难题,所以,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更势在必行。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教育;生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天,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环境问题已经日渐严重,而且环境问题已经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保护势在必行。而进行环保教育必须从小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尤其是青少年,因而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把环保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基础知识等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中学生物教材中,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初一年级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初二年级课程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其中“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把环保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人们毁林开荒等活动破坏了许多的森林,使我国森林面积越来越少,直至今天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我国今年长江流域的旱灾、洪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等,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这些内容可大大激发学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爱心。
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深化环境教育。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让学生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如带他们参加“3·12政府举行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植树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水质污染源调查、汽车尾气污染调查、噪声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还可带他们参加最近政府倡导的“城乡清洁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贯穿环保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信宜市白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