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惯篇”教学处处折射生活的阳光

2011-12-29刘艳丽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所学化为素养。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承“重习惯”之传统,创“习惯篇”之特色,编入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篇。但“习惯篇”的教学却遭遇了尴尬,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行为是好的,但学生回报我们的不是他们的教养有素,而是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知识本身。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就如何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一阐述。
  一、洒下种子,让梦想在学生心中生根
  习惯的养成是由外显认知向内隐认知的转化过程,离开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思考与行动,学习习惯是不可能形成的。因而习惯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正像种子不能无条件地自己发芽生长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把知识播种到他们的灵魂和心田里,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一个个阶梯。那么怎样才能把“种子”播种到学生的灵魂和心田里呢?阿莫纳什维利指出,要让儿童经历让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生活事件,善良的、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
  一位老师在教学“习惯篇”新课导入时,创设游戏情境——和学生一起造“成长塔”。构造“基石”就是写有各类“良好习惯”的积木。当学生在操作体验中领悟到“基石越多越稳,塔造得越高”时,老师深情地说:“人的一生就是在造一座成长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健康人生的基石,根基打得牢牢的,‘成长塔’才能造得稳,造得高。今天我们就来为‘成长塔’再添基石。”接着出示课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满期待地等待获取“成功的基石”。
  二、读图究意,让图画丰富孩子的心灵
  “习惯篇”以图说话,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呈现训练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提供了学习范例。“习惯篇”的教学应当从“读”图开始,研究也应从“读”图开始。
  1. 仔细观察,读“清”图
  仔细观察照片,首先要一幅一幅看清楚照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其次,还要看清照片上的人怎么做的,做得怎样。
  2. 深入思考,读“懂”图
  课本插图,定格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瞬间。只看清图上有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思考,读懂图画想说什么。
  可以采用“夸夸图上的同学”实践活动,对图画作个性化解读:图上他们在做什么,做得怎样,我们该学什么,怎样学。通过“看谁观察准”“看谁感悟深”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图。
  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显然,当我们以“语文课标”为准绳,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把每幅图与训练主题联系起来思考的时候,我们对图的认识就会由表及里,由平面到立体,由凝固到鲜活。这样认真思考、揣摩,读图才会有深度,设计教学才会有新意,实施教学才会有活力。
  三、打开窗户,让生活照亮学生的眼睛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学生“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他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不妨组织学生在生活现场演练体验。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有关“学会选择图书”这一良好习惯时,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馆,放手让学生体验一下借书、选书的过程。有的学生一进图书馆就禁不住发出“哇,这么多书”的惊叹,随后他们有的根据书脊查寻,有的利用书目检索,有的利用电脑搜寻……所有的学生都凝神于书的海洋之中。结果,他们非但懂得了选择课外书的方法,还自然而然地使用了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亲历中获得多方面的素养训练。
  四、处处留心,让习惯于生活中形成
  如果说,“创设生活情景”是一种虚构的生活,“唤醒生活经验”是一种已然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任何一课“良好习惯”后,更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全程,锲而不舍。
  比如,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文摘卡”或“读书笔记本”,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名字,于是什么“百宝箱”“语林”“好句精华旗舰店”等符合主题又富有创意的名字应运而生。接着可以在每天晨读课之后搞个“小小妙语发布会”,让学生轮流上台,把自己一天以来所摘抄的好词好句等发布出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把它扩大成“班级精华日报”,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做读书笔记了。当然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等活动促进习惯教学的内化。
  总之,语文根植于生活,把整个生活世界变成感受和体验的场所,会使课本上的插图灵动起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与生活世界打通,会使大脑和双手都灵活起来。让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出了教室,走进韵味无穷的生活,学生的学习也就走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新天地!在这样的天地里,看之枯燥的习惯篇教学自然有效、有趣。(江都市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