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感产生的原因
2011-12-29吴斌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美感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功利原因和非功利原因。本文揭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美的事物是如何单凭形式而引起人的美感的。
关键词:美感;功利;非功利
西方传统美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当时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与善统一,事物能引起人的美感是因为事物对人有用,即事物中的功利因素使人产生了美感。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这一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疑。18世纪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了美只与形式有关,而与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无关,即与功利无关。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一种共同人性,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结果”。他把美感产生的原因归根于社会生活在人心理上的积累沉淀,这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在20世纪以前,对于被称为“精神”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20世纪初,随着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建立,人类的视野才开始透进这座神秘的宫殿。现代生理学告诉人们,精神活动是以“反射”的形式进行的,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条件反射”,也就是先天的本能;一类是“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
功利作用审美对象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以这样认识,这类审美对象的前身都是功利物,其功利作用引起了人的快感;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事物的样子在人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和快感区之间建立了新的直接稳定的联系;当这种新的联系通道建立以后,人们看到事物的样子便会产生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大脑皮质上事物样子在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新的联系通道的建立,标志着欣赏活动由功利欣赏上升到审美阶段,功利物成为审美对象,由此产生的快感也就成了美感。
普列汉诺夫认为在于人心理结构中的“对立原理”。普列汉诺夫的研究表明,它的产生在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深层的原因。他以此对这种现象作了理论说明。而巴甫洛夫则认为,这种现象是生物的一种无条件反射,并将其命名为“新异反射”,又称为“求新本能”、好奇心理等。
人类的好奇心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周围突然发出声响,我们会迅速把注意力转向发声的地方,这是好奇心的最基本的表现,这种行为是人类在漫漫进化中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直至今天,在科学研究中,在对大自然的探险中,以及对各种各样未知事物的探索中,好奇心依然给人们提供了生理学上的动力,因而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任何美的事物的形成,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自然景物之所以能成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单凭形式引起人的快感,好奇心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格式塔学派进一步认为,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感,就在于“事物运动或形体构造本身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似之处……微风中的柳树并不是因人们想象它是类似悲哀的人才显得悲哀,相反,而是由它摇摆不定的形体本身,传达了一种结构上与人的悲哀情感相似的表现,人才会立即感知它是悲哀的”。
审美现象中这些潜意识需求,不管它们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欣赏外部事物的形象WcSuDR4mVsFnWTv0d3PeDg==为满足条件。对这些潜在的需求特别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形成的生理性需求,人自身很难意识到,但它们作为人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的行动。当相关的事物形象满足了这种潜在的要求,人的神经系统就会产生愉快的感觉。但是由于这种需求是潜意识的,所以当其得到满足时,意识中并没有需求满足的信号,而只是感到莫名其妙的愉快。这种以事物的形状为满足条件的潜在需求的形成和作用,就是见不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形成和此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相关的心理—生理结构的形成。这种心理—生理结构有两种形成原因和存在形式:一种是在欣赏功利物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特殊的生理活动规律,使得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建立了新的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得视觉信号——即事物样子的信号——能够引起原本由事物功利性引起的快感。一种是在人的先天本能和后天生活中,存在和形成了一类潜意识需求,这类需求以事物的形象为满足条件,当某种事物的形象满足了这种需求,人的神经系统便会因需求满足而产生快感。
神经系统中这类视觉信号与快感互相联系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结构形式,就是审美心理。审美心理的形成和作用,使相关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使事物能够单凭形式引起人的快感,这是审美发生的基本原理。按照这种原理,分析和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审美对象,弄清它们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活动规律,是审美研究重要而繁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巴普洛夫.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下)[M].上海:上海医学出版社,1983.
(信阳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