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探讨
2011-12-29俞庆刚
成才之路 2011年26期
摘要:价值观教育历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存在某些消极倾向。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和教育效果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做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事物对与错、优与劣或者确定一件事情值得去做或不值得去做的一套内在标准体系。个人价值观不仅是人生处世的定向工具,也是道德行为的定向工具。近年来,我国高校也在研究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些新变化,肯定大学生总体价值观念是积极进取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极端的个体化倾向。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薄,奉献意识缺乏。二是过于实用的物欲化倾向。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求金钱可以不择一切手段。三是观念多样化中的价值迷失。在当今社会,新旧观念交织,中西思想交错,传统价值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完全确立。大学生作为比较敏感、比较前卫的社会群体更易产生困惑和无所适从。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混乱,对诸多社会现象是非曲直认识不清,理想与奋斗目标模糊,意志消沉懈怠,行为消极盲目,等等。上述种种倾向,促使我们真正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一、价值观教育的误区
(一)势单力薄的价值观教育
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它可以促使人敢于竞争,追求正当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经济领域内的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进一步夸大了货币的作用,人际关系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再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健全,尤其是在一些监督、制约方面的体制不健全,容易让一些人靠假冒伪劣致富、坑蒙拐骗赚钱。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会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学校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显得淡薄、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有一些错误导向,最突出的表象是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过多,弘扬社会光明面的作品较少;对明星、大款的炒作过多,英雄模范的事迹宣传很少;对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表现较多,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宣传太少;对西方净收入和文化推崇过度,对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随意贬斥。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经验少,容易把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得出错误的结论,形成不健全的价值观。要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二)流于形式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具有其鲜明的基础性和远期效应,而有些高校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方法不得力,使其流于形式。一是表现为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即只注重科研、教学的硬指标,对价值观教育这些属于思想教育的工作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表现在“检查时”。二是表现为方法、措施不得力。价值观教育不同于知识教学,不能局限于灌输,而要真正触及学生深层的思想层面,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价值观也不仅仅表现为意识层面,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促其深化、促其稳固、促其自新。
(三)缺乏根基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应当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进行。从对事物价值的具体领会,再形成价值系统或达到对事物价值的抽象理解。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几十元、上百元的零用钱敞开供应,几百元的衣服、鞋子照买。这样一来,就容易让孩子以物质追求作为价值标准;一些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照顾过多,使其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容易使孩子滋长只索取、不奉献的价值观。这样,大学生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对学生已形成的一些不良价值惯性需进行改造和重塑,客观上也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携手,共唱“同一首歌”。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性思考
社会、社区、学校、家庭都应找好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大学生自身也应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社会层面
应发挥其“根本保证”的作用。一是要有规范化的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法制、法规的健全,经济领域内的不良竞争逐渐减少,政治生活中的良性循环也在逐渐形成,这就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以艰苦创业为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取向。二是要有合理的用人机制。真正能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公开、公正、透明的双向选择;选拔人才时,把优良的品德放在首位等,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能力本位、奉献为乐的价值观。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这些特性会诱发和刺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以及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坚持集体主义,能较好地克服这些思想和现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社区层面
该层面主要是为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好“社区教化”的作用。围绕自我与社会相互关系而展开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从大的方面摆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首先从摆正自我与家人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这些小的方面做起。随着我国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新型公共管理事业的兴起,社区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倡导优良的家庭品德道德
孩子自从呱呱坠地,来到人世,作为社会一个成员,首先进入了家庭生活。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无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进入社会,有2/3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习惯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更大。因此,重视家庭品德教育将极大地有助于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家庭品德教育包括了家庭生活的全过程。正像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么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么议论别人,怎么欢喜或发愁,怎么对待敌人和朋友,怎么笑,怎么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这种教育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2.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在社区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风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层面
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价值观教育。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手册11:情感领域》中指出,价值内化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为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老师宣讲雷锋精神的反应,即超出单纯主义的一种行动,如果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评价,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的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期间的矛盾冲突,最后达到性格的高水平;性格化,即价值性格化,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是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喜欢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证,但他们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还不够深厚,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偏颇时有发生,需恰当的引导和教育;在感情和意志的发展上已达到较高水平并接近成熟,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和缺陷,如情绪还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波动性,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在矛盾中冲突;从个性发展看,大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自觉性、客观性、稳定性不够,还存在敢说敢做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遵循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又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采用以下几种教育模式:
1. 说服——沟通模式
说服——沟通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和活动情境中,教师用语言说服的方式向学生呈示一定的价值观念,学生按照对集体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个人所选择的观念,来讨论不同的观点和各种行为后果。教师创设初始的和过程的问答策略,期望引起学生价值观念体系的变化。
在运用这种模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意言之成理,提供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这样大学生才能够接受。二是要注意对大学生的价值澄清。价值澄清是目前西方较为流行的一种价值观教育方法,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运用“价值连续统计法”等技术区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并实现某种价值观。通过提问或群体讨论、辩论激发学生思考,激起内心的矛盾斗争,自主地选择赞赏某种价值观并把它付诸行动。它给学生提供了公开表示意见的机会,以及获知多数人赞成某种看法的价值理由,对于学生今后继续思考和作出抉择是非常有益的。
2. 行为——矫正模式
行为——矫正模式是利用经典条件反应和操作条件反应原理来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这种模式强调的是通过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来改变价值观念。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运用奖惩制度,无论是高校的规章制度还是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奉行的都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进行价值观教育,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抓起。像考试作弊、在楼道走廊的墙壁上乱涂乱画、教室里的长明灯、水房里的长流水等现象应给予必要的惩罚。对那些刻苦学习、勇于进取、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同学则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二是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而言,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绩,了解社会的光明面,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让他们进行“经验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好后续总结、评定、深化其教育功能。三是教育者的言行一致。许多态度和价值观念是由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观察他人作出行为选择时,学习者获得关于榜样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从而获得替代性强化,影响自身行为的选择。如果教育者讲的是头头是道,做的是另一套,就会使他的道德要求失去佐证的力量,使他对学生的教育缺乏信度和效度。教育者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带出一代优良教风,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
3. 情感——体验模式
情感体验模式是指利用课堂、情境等方式或手段的教化和陶冶功能,通过关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以情感人,改变学生情感体验和状态,达到引发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内化价值观念的目的。要运用好这一模式,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理科教学可以通过介绍中外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事迹来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念;历史课可以通过讲授历代先进人物的崇高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文学课可以通过对范文、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人生价值观的分析来教育学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二是要注意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情感陶冶作用。整洁、优美、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才可以把社会文化的精华和主导价值观念辐射给大学生,把其中的有害东西“过滤”出去,使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要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要注重通过道德情感体验和行为训练来内化、积淀,这样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